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进攻性交流在中国

发布时间:2019-05-21 22:58
【摘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安德鲁.S.兰瑟和他的导师多米尼克.A.因范特等提出了进攻性交流的定义。即:如果一种人际之间的行为对对方身体或象征性地施加压力,则这个行为可被考虑为进攻性交流,这个力量最低限度可以控制或破坏攻击目标,最高限度可以击败或毁坏攻击目标。在人际之间交流中,这种袭击的目标可能是个人身体、物质财产、自我概念等。进攻性交流具有双重特征,即进攻性交流可能是建设性的、有益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无益的,其中,自信和辩论是建设性的进攻性交流,敌意和言语攻击是破坏性的进攻性交流。 虽然中国大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攻性交流的系统研究,但进攻性交流的理念和实践存在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之中。在古代,我们中国人就很讲究进攻性交流的策略和技巧,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同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和为贵”、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等体现了中国人在交流时不善于主动出击。到了现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与世界接轨,就要采用建设性的进攻性交流方法,主动地向世界展示自我,发出我们的声音,表达我们的观点。同时,在社会生活的各种传播环境中,利用进攻性交流的理论,可以改善我们传播交流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课堂中老师用辩论作为与学生交流的方式,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合华人的性格特点和进攻性交流研究的理论成果,我们应当积极倡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性交流理念如互相体谅和关爱他人、善于表达自己、抵制语言暴力等来指导我们的传播行为。当矛盾冲突发生时,鼓励采用正确的语言进攻技巧,来更好地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构建和谐社会。进攻性交流在不同文化间的研究和探索,对加强全球化环境下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沟通乃至建立和谐世界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昌平;;网络交往心理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郭力华;传播信息的文化多样性[J];当代传播;2003年06期

3 朱鹏;吴斌;;浅析网络暴力事件[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4期

4 周利群;;浅析“网络暴力”[J];法制与社会;2008年30期

5 刘冰冰;;网络暴力的控制困境与出路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6 沈克祥;孔燕;;大学生生涯未定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02期

7 胡利华;;试论中学生言语交际的得体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陈建祥;;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郭颖,唐智;虚拟现实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唐任伍;;避免冲突管理模式的中西差异[J];经济管理;2001年21期



本文编号:2482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82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0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