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全化”理论的逻辑与路径分析
[Abstract]:The "desafety" was seen as a long-term goal of the Copenhagen school, but it has been in a neglected position, and the current world has more than a "safety" rather than a "desafety". The formation of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s related to the self-defect of the "safety" theory to a great extent. It is because the security is regarded as a speech act between the main bodies, and it is not willing to lose the security application to control the resources and power to delay or even prevent the "desafety" process, and the lack of power and interest aggregation is often weak. Therefore, to realize the "desafety"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objective security concept on the basis of rationalism, on the one h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security and diversific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o reflect the urgent security requirements of a country in a specific stage and in a specific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objective security, the audience should be more understood as a specific path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curity application, and both of them should be promoted to establish a benign interaction mechanism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start-up and completion of the "desafety" proces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基金】: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东亚冲突管控机制研究”(14BGJ05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凌;;安全化的路径分析——以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案为例[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2 柳建文;公共领域、合法性与沟通理性——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解读[J];科学·经济·社会;2003年01期
3 任晓;何谓“理性主义”?[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4 惠耕田;;沟通理性与国际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2期
5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论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松,唐平;论理性主义的双重角色[J];东南亚研究;2005年05期
2 惠耕田;;国际合作中的分配问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苏长和;;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世界政治研究——兼评《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2期
4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5 陈玉聃;唐世平;;国际关系的重新发现人性[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1年00期
6 钮菊生;季超;;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博弈论研究三十年[J];国际观察;2014年02期
7 韦红;魏智;;中国—东盟救灾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基于能力、效率、价值的三因素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4年07期
8 胡宗山;主题·动力·范式·本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9 李锦辉;;程序在宪法中的重要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10 李强;;国际合作的理性主义解读[J];理论月刊;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晨;中国国际危机管理的公共关系战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周汝永;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4 王卫东;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于海洋;帝国主义批判与世界国家的规范性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7 邝艳湘;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相互依赖与世界和平[D];外交学院;2008年
8 仲舒甲;多层次治理与制度理性:欧盟共同贸易政策决策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9 李晓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宪法基础[D];复旦大学;2009年
10 任明;电影、城市与公共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洁;论巩固并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爱教;论法的合法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夏金栋;赛博空间下的交往[D];南昌大学;2005年
4 李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本体性政治状态与治理[D];河南大学;2006年
5 谷月娟;后媒介时代的公共领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6 付强;现实主义理论中的道德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兵;中美国际制度战略的比较、借鉴与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洪浩;大学教授职业角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谭汪洋;试论网络传媒对公共领域的重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兴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研究回顾与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瑛;;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J];欧洲研究;2008年06期
2 时殷弘,叶凤丽;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及其当代典型表现[J];欧洲;1995年03期
3 肖欢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2期
4 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O.基欧汉,斯蒂芬·克莱斯勒,肖欢;世界政治研究50年:探索与争鸣(二) 冷战后的开端:理性主义和社会学的回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2期
5 李淑云;;信任机制: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的保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2期
6 赵汀阳;;冲突、合作与和谐的博弈哲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6期
7 奥斯汀·腾斯强;赵俊;;中国能源安全的对冲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8期
8 谢韬;本杰明.I.佩奇;;美国公众眼中的中国崛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10期
9 琳娜·汉森;李佳;余潇枫;;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概念和方法:话语分析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3期
10 刘永涛;;建构安全“威胁”:美国战略的政治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0期
2 李明明;;社会安全理论探析[J];欧洲研究;2006年05期
3 罗天虹;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评析[J];教学与研究;1999年08期
4 ;[J];;年期
,本文编号:2524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2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