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析视角
本文关键词: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析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的崛起开启了东亚权力结构变迁的进程,并导致地区秩序调整变革进入一个活跃期。东亚政治力量分化和秩序重组的核心要素是中美关系,中美的彼此态度取决于两国的战略利益和大国关系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以非对抗、非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特征,其为东亚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保障地区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新思维和新视角,也为深化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提供了典型范例。通过对以往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关系之比较,可以发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新的内涵及质的规定性,其有别于国际关系中的英美关系、美苏关系及美日关系。中美两国经济利益已形成深度的相互依存,有利于两国培育更深厚的"共同利益观",也是新型大国关系可行性的基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中美两国最大的共同利益,为亚太的和平稳定提供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是中美大国的共同责任和利益共同点。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中国亚太学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新型大国关系 安全公共产品 非战略博弈 利益互依
【分类号】:D822.3
【正文快照】: 中国作为国际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标志着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第三次权力结构的转移,其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体系,意味着数百年来非西方国家的第一次崛起且与欧美国家并驾齐驱,这将对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及变革调整带来深刻影响。当今中国如何崛起,选择什么样的崛起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鲁慧;;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美关系[J];理论探讨;2012年05期
2 袁鹏;;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欧债危机与欧洲货币一体化:基于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单飞跃;肖顺武;;市场极端主义的经济法矫正研究——基于经济法与民商法功能互补的视角[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3 桂花;;国际货币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21期
4 张燕军;;大国协作、共同安全——东北亚安全合作模式的探索——及与均势、霸权稳定模式的比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杜人淮;;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6 于营;权力、利益、观念——国际机制的三种理论范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徐静;;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认同危机的思考[J];沧桑;2010年10期
8 聂庆平;蔡笑;;金融创新、金融力量与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9 赵丹;陈鸿燕;;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张宏毅;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未来走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孟晔;;美国政府采购的国家安全保护机制及其启示[A];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价值分析与国家利益的调整——基于国际制度合作论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若彦;;依附理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刘志国;;积累的社会结构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凌云;“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5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蓓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能源外交[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3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晓东;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法律渊源的体系化[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曲鹏飞;中国共产党战略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赵伟;中国企业海外利益拓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郑玉成;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小蓉;陆克文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乔文奇;中国—东北亚气候环境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范春燕;论东亚区域性经济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约翰·伊肯伯里;凌岳;;地区秩序变革的四大核心议题[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2 王缉思;刘春梅;;中美关系新趋势及其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3 阿伦·弗里德伯格;李卓;;对东亚大国关系和失衡的地区均势的评估:一种美国的观点[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4 杨洁勉;;中美关系的变化与调整:新时势和新视角[J];美国研究;2011年03期
5 秦亚青;;世界格局、国际制度与全球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S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梦孜;大国挑战论何以难休?[J];世界知识;2005年13期
2 张剑荆;;“北京共识”与制度创新[J];中国报道;2005年08期
3 罗富强;;在维和点滴中感受中国崛起[J];华人世界;2007年05期
4 春来;;非洲攻略与中国崛起[J];新闻世界(社会生活);2007年03期
5 张维为;;《中国震撼》[J];杭州(下旬刊);2011年02期
6 阎学通;;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下)[J];世界知识;1996年23期
7 暮宾;;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理性思考[J];理论参考;2004年05期
8 陈向阳;;中国仍需韬光养晦[J];招商周刊;2005年Z4期
9 阮宗泽;;中国崛起为世界提供新选择[J];人民论坛;2007年01期
10 司金;;中国崛起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J];政府法制;2007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苑华;;中国崛起:后美国世界的希望——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中国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2 冯新铭;;中国的发展不会对日本产生威胁[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3 章嘉琳;;美国对付中国崛起的“对冲”战略[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邹渐维;;60年发展:中国模式成就中国崛起[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邹渐维;;60年发展:中国模式成就中国崛起[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印昌;;能源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陈志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平崛起的理论基石[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10 任晓;;论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建勉;中国崛起需要培育成熟的国民心态[N];西安日报;2011年
2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雪冬;大国成长中需保持平和心态[N];文汇报;2009年
3 扬尼斯·加齐乌尼斯;中国全球影响力仍没超过美国[N];国防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田晓玲;对中国的悲观预测都已破产[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徐立凡;海权中国崛起之路[N];华夏时报;2010年
6 ;中国崛起是东南亚的机遇[N];人民日报;2002年
7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 马晓霖;中国顺利崛起的四个关键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朱锋;中国崛起:注定是一段“磨难”的历程[N];南方周末;2008年
9 裘元伦;欧洲前途并不暗淡(下)[N];学习时报;2009年
10 记者吕莎;为中国崛起提供外交思想支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卡林(Karim BATHILY);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种双赢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3 聂继永;全球化与中国崛起[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6 莫巴克(Mouctar Abakar);身份与利益:冷战后中非关系发展及其对非洲国际地位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7 苏晓龙;当代中国国际意识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8 宋静;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发展;东亚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山东大学;2012年
2 于凯燕;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崛起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赵浩;中国崛起的助力与制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徐梅霞;欧盟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及中欧关系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1年
5 何秋杰;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娜;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孔凡立;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大国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薛峰;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权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炳强;试析东盟各国对中国崛起的不同立场[D];清华大学;2012年
10 方曙兵;“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协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析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7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