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
本文关键词: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借鉴其他学科而不断经历理论突破。由于语言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建构性等特点,它一直在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也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一个要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建构主义等"后"理论针对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与语言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国际政治语言学可以围绕语言在学理和政策层面继续深入。学理研究主要包括围绕语言拓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视域、话语理论与实践研究,语言、文化、思维与国家行为之关系研究等维度。政策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战略与国家外语能力、话语建设、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研究等方面。国际政治语言学不仅会继续丰富国际关系领域的跨学科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外交实践提供启示。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英语系;
【关键词】: 国际政治语言学 国际关系理论 语言 话语 语言战略
【分类号】:D81
【正文快照】: 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发展至今才不过百年。①作为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理论也随着整个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在不断演进。回顾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看出,一方面国际关系理论相对比较滞后,但另一方面也一直呈现开放性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子问;;外语政策与国家安全——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2 柳思思;;从规范进化到规范退化[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3 惠耕田;;限制权力,为规范开辟空间——克氏规范建构主义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4期
4 甘均先;;压制还是对话——国际政治中的霸权话语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5 孙宁宁;;布尔迪厄的实践语言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孙晓珍;;政治语言分析的哲学基础[J];理论观察;2009年04期
7 辛斌;李曙光;;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应用及跨学科研究——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综述[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8 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和谐世界[J];前沿;2009年10期
9 陈昌文;政治语言论纲[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10 胡荣荣;;话语权与文化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张红飞;张丹丹;;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世界形象的塑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3 朱兵;陶永新;;近代欧洲政治话语的创新——“国家理性”观析微[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4 黎海波;;外交胜于军事:波斯对希腊城邦遏制成功探因——一种现代国际关系视角的解读[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5 鲁骥;王建勤;;国际汉语教育制度安排与产业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赵均;;体育与中国国家形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陈世阳;夏欢;;国家形象外交初探——以2000-2008年美国国家形象外交为例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笪颖;骆正林;;通过奥运影像议程重置中国形象[J];今传媒;2008年07期
9 王朝晖;魏华;杜玮;戴林红;;认知语言学在中国13年的发展历程[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蒋成龙;;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状况及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勤;;语言问题安全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张西平;;简论中国国家外语能力的拓展[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薛洪生;黄琦;;从主流政治话语嬗变看中国政治之变迁——基于若干官方文本的政治学解读[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李雪平;;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5 谷琳;霍滨;;浅议导入软权力塑造我国政府形象的必要性[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6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吴瑛;;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8 李雪平;;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或理论桥的建构主义[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10 胡欣;;康德国际政治观的精神解读——乐观主义、渐进变革和终极关怀[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静;国家软实力构建视野中的中国竞技运动软实力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萍;英语政治演讲的评价性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徐帅;德国对外发展援助的历史与现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利军;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策略[D];湘潭大学;2010年
4 孟斌;考研培训班招生手册的批评话语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秦岛;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娜;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看政府新闻发布制度[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爽;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形象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曦;国际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傅佳;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的社区动员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解读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王宏纬;关于“邪恶轴心”论的一点思考[J];当代亚太;2002年04期
3 徐进;;国家何以建构国际规范:一项研究议程[J];国际论坛;2007年05期
4 钱皓,钱晓明;大众话语中的美国形象与中美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2期
5 惠耕田;;限制权力,为规范开辟空间——克氏规范建构主义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4期
6 孙吉胜;;语言、规则与建构的世界——读《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2期
7 甘均先;;压制还是对话——国际政治中的霸权话语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8 迈克尔·彼德斯,王成兵,吴玉军;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师承关系及差异[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9 刘维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基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杨蔚;;关于福柯的知识权力观[J];考试周刊;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评论员 刘晗;[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方银;国际规范的演化[D];清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吉胜;;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语言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杨闯;;浅论苏联国际关系理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3 张历历;试论邓小平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4 任晓;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一些思考[J];欧洲;2000年04期
5 万泰雷;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因素的天平上——从学科建设角度看争论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J];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J];当代世界;2002年08期
7 ;外交、国际关系[J];全国新书目;2003年10期
8 赵银亮;“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3期
9 胡宗山;假设、模型、范式:方法论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J];欧洲研究;2004年04期
10 阎静;理解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小彬;;由话语蕴藉看当下文学的审美性缺失[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金应忠;倪世雄;;和谐世界:哲学、理念与现实[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肖惠萍;;《另一次死亡》的话语批评与反批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刚;;话语的文化动力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陈齐林;;《最后一次的演讲》的话语衔接规律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译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马宏威 柳州日报社;略议诊治“机关话语病”[N];柳州日报;2009年
4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5 袁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探索通向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纳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要站在基础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叶淑兰 香港浸会大学;从三大国际关系理论看中国的未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言午;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媒体人士 居鹏;传销的话语陷阱[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D];浙江大学;2005年
2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沈俊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6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袁红涛;论新文学中宗族叙事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5年
9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黄伟;《日瓦戈医生》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琳;国际关系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亮;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4 许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埃及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7年
5 施维;地缘文化视域中的中日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耿超;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8 栾波;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孟庆宝;探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闫爽;现实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本文关键词: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485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