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特征及其“转化创新”的方式
本文选题:中国文化 切入点:转化创新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08期
【摘要】:中国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且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文明形态。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中国文化将个人、家、国、天下乃至宇宙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系统,特别强调系统整体和谐,在展现方式上,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人伦日用即道"的特点。依据中国文化的特征,顺应中国文化内在延展的理路,文章提出了传统文化转化创新的三种方式:其一,文化传承与道的延续由知识精英的担当转化为大众的共同责任;其二,融古铸新,因时转换,创造性地实现中国文化跨时空转换与发展;其三,以中为主,消西健中,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臻于至善是其现代化的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要处在"既济"而"未济"中,唯有如此,中国方能永葆青春与活力。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is the only civilization of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that continues and still has a vigorous vitality. Chinese culture is a people-centered culture, the way of life and survival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untry, the world and even the universe are regarded as an interrelated organic whole system,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harmony of the whole system. In terms of the way of expression, it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ly wise and moderate" and "human relations mean daily us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herent extens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ree ways to transform and innov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irst,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ao are transformed from the knowledge elite to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masses; To creatively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cross time and space. The goal of its modernization is to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in the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only in this way, China can keep its youth and vitality forever.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弧角;重建中国文化从不说谎开始[J];北方经济;2000年03期
2 王晓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缺什么?[J];文艺争鸣;2000年06期
3 江蓝生;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健康发展——《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序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谢绳武;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序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次旺诺布;呼唤飘泊的爱之精灵——论中国文化中的缺憾[J];西藏艺术研究;2002年02期
6 马儿;;域外中国文化(外两篇)[J];出版广角;2002年07期
7 刘文辉;试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8 耿开君;建构一个评价中国文化的理论框架[J];南开学报;2002年05期
9 高思新,朱杰;在否定之否定中走向新世纪——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思潮回顾[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J];博览群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华;;创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杨栋;;来鲁外国文教专家中国文化全方位导入及调适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3 刘述先;;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刘仲林;;论中国文化和科学文化会通的新文化建设[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7 郭国祥;郭曙岩;;论中国文化的世俗化趋势及其健康发展[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冯永丽;张棣;谢育波;马春波;;养生与中国文化主观性特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王媛媛;;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叶小青;邵勇;;“和平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小禾;理论贫乏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新华社记者 陈俊侠;让世界感知中国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亚萌;政协委员热议中国文化“走出去”[N];中国艺术报;2009年
4 温儒敏 北京大学中文系;传播中国文化不妨学学林语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驻欧记者 王钰深;了解中国文化,从了解春节开始[N];解放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鲍蔓华;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N];人民政协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易运文 邱 s,
本文编号:1669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66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