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7 15:23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苏联 ; 参考:《山东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在苏联发展的历史维度,以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开拓、曲折发展、变革停滞及改向四个时期的发展轨迹为脉络,兼顾对在俄罗斯文化历史长河以及在国际视域下对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纵向及横向审视,通过逻辑论证,总结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第一,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在多重社会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其产生和发展与其他理论一样,既有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对文化建设期盼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客观因素,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苏联共产党、领袖群体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等主体条件。离开这些苏联马克思文化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既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其发展进程进行全面的考察;还要站在现代的角度,面向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做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来的内在矛盾,才能深入把握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层结构,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提炼出其蕴藏的思想底蕴和理论精华,以便于探索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趋势。第三,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是一个矛盾集合体,这个发展过程使苏联的文化建设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兴盛走向没落的历程,间接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覆灭。应该辩证地看待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系统总结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经验教训,在对史料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探寻其走向衰落的深层次原因,为当今文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传播与选择是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前提。十月革命前的沙俄,教育程度、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等方面仍然极端落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文化生活具有多元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充斥着激烈的冲突和对抗。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民的精神和觉悟被唤醒,民主和革命情绪增长。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迫切需要新的文化理论,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探究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条件;以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为代表的领袖群体的成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创造了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革命意识就在此时被逐渐灌输到社会意识之中,开始了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开拓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之路(1917—1928年)。列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阐述了俄国发展的道路及基本特点,奠定了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他认为,俄国要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他论述了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明确了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决定性条件,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列宁的文化理论不仅对当时发展科学文化、培养人才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对社会主义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有积极意义。列宁去世后,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经历了它的曲折发展阶段(1929—1952年)。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论证了文化革命的目的和任务,传播了列宁的灌输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进一步丰富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展了20-30年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斯大林在领导苏联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犯了歪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错误。斯大林时期,苏联兴起了个人崇拜之风,形成了集权化、行政化的文化管理体制,“阶级斗争”观点充斥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内掀起了对知识分子进行政治审讯、大镇压及学术领域的大批判运动,最终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重心的文化专制主义。改革与停滞是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走向变质的重要环节(1953—1985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文化政策调整。这一时期形成了“解冻文学”思潮,解放了思想,繁荣了苏联文艺。赫鲁晓夫一方面强调对文化领域要“放松控制”,一方面又强调不能“放任自由”。这一时期仍然保留了过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消除个人崇拜的同时又缔造着新的个人崇拜,对知识分子依然不被信任,教育改革存在片面性与盲目性,造成了相当多的负面影响。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个人崇拜依然盛行,此时的苏共文化工作指导方针是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服务的。这种做法过高估计了苏联当时的社会现状,掩盖了矛盾和问题,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停滞和僵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步入歧途(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面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积累的复杂矛盾和问题,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口号,走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遭到否定,苏联社会的思想开始发生混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而戈尔巴乔夫此时却提出要实现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思想主张。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共产党,篡改建党学说,公然违背党章,党内各色人等齐聚,引进西方政治制度,苏共逐渐边缘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共逐渐放弃了文化领导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苏联逐步减弱,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走向了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一面,为苏联的剧变提供了思想文化的土壤。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潮起潮落跟当权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是在政治的干预下曲折演进的。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的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覆灭。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已经成为目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者某个特定时期必定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我国文化建设进入更好的发展机遇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如何实现文化强国之梦?总结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经验教训可为我国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崛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才能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辉煌成就,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研究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旺发达,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所具有的把握时代、创造历史的强大生命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和明;;“文化大革命”成因中苏联因素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陈宇宙;;马克思文化思想考论[J];武陵学刊;2011年03期

3 刘彦武;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梁晨;;布哈林论无产阶级专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述要[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张亚斌;50年代毛泽东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06期

7 李春隆;苏联文化革命与苏联解体[J];东北亚论坛;2002年04期

8 李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机构及管理模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9 ;从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看苏联解体的原因[J];党建研究;2000年09期

10 陈敏;;以苏联文化建设模式为鉴探讨我国文化建设[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联部研究室原副主任 肖枫;[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唐政;新中国建立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程及经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国宏;列宁斯大林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孟宪霞;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迎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尹德树;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冯文花;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蜕变问题探讨[D];山东大学;2007年

2 魏路璐;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看苏联软实力的兴衰(20世纪40-60年代)[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风];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迪[D];兰州大学;2010年

4 毕玉芳;中国共产党对苏联解体教训的认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贾玉洁;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渤海大学;2013年

7 党政;斯大林时期苏联民族文化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4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764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7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