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与文化的互动机制及模式
本文选题:科技 + 文化 ; 参考:《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08期
【摘要】:科技与文化这两大领域不是彼此分立的,而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但这些相互作用表现出类型和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过程的复杂性。科技史和文化史的丰富史料以及科技与文化的现实交集表明,科技对文化的作用存在着四个依次递进又效果各异的层面,即物质作用层、素材作用层、方法作用层和观念作用层;文化作用于科技的机制则包括正向多维作用和负向多维作用两大方面;科技与文化呈现出"多层多维互动螺旋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科技与文化的推拉互动模式、撕扯互动模式、双螺旋发展模式、动态分合模式等。
[Abstract]:The two major fiel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are not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but there is a very close interaction, but these interactions show the diversity of types and ways as well as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cess.The rich historical dat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culture, as well a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re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show that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ulture has four layers of progressive and different effects, namely, the layer of material action and the layer of material action.Methods the action layer and the idea action layer; the mechanism of culture act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ludes two aspects: positive multidimensional action and negative multi-dimensional a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present the pattern of "multi-layer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spiral development".It mainly includes push-pull interaction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orn interaction mode, double helix development mode, dynamic separation and combination mode, etc.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岭南师范学院;
【基金】: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推动山东文化强省路径研究”(2012RKE27053)
【分类号】:G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丹;文化大省要哪些文化?[J];浙江学刊;2000年03期
2 谢韶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与文化共进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9期
3 冯骥才;;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J];中关村;2013年04期
4 徐湖平;办好《东南文化》,为文化建设作贡献[J];东南文化;1988年02期
5 郭湛;转向大文化观[J];新视野;1996年03期
6 冯骥才;;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J];中国西部;2013年23期
7 魏然;文化建设对市场的依存与超越[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8 曹伟明;新城区文化建设的创新[J];探索与争鸣;2002年01期
9 徐纪律;论文化资源的实践鉴别[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0期
10 叶启绩;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治库;;文化建设与发展应着眼于促进人性的健康发展[A];当代海南论坛’2011冬季峰会——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海南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论文集[C];2011年
2 高若春;;浅谈大众文化逸形[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3 黄启权;;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4 沈望舒;;浅述新的文化发展方式[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林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傅国华;;文化的层次性及其相互渗透研究[A];当代海南论坛’2011冬季峰会——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海南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论文集[C];2011年
7 梁柱;;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曹维彬;;文化视角下的中国[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李庚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C];2008年
10 钟镇藩;;艰苦奋斗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晴;创意创新创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刘克梅;“春节文化”需要创造性回归[N];光明日报;200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 林坚;“文化学”的历史考察[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铁静;更自觉更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齐齐哈尔日报;2007年
5 王艳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N];朝阳日报;2008年
6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刘月 贾玉娥;文化自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N];河北日报;2008年
7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省文联主席 省作协副主席 谭仲池;自觉担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李舫;文化的要义首先是人[N];人民日报;2011年
9 冉万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更好地引领“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N];民族日报;2011年
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竞争”首席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金元浦;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庞德英;文化和谐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甘代军;文化变迁的逻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晓辉;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文化与科技融合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邬伟;当代中国县域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皓楠;论新世纪大众文化增进文化亲近感的成就与发展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俊斐;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演变及经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超;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6 王有花;中国梦视阈下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延安大学;2016年
7 肖志;江西万安宗祠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8 栗晓冬;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庄秀君;文化自觉与中国的持续发展[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王伟;发展哲学视野中的文化力构建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4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76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