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哈尔滨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0 16:08

  本文选题:文化创意 + 旅游深度开发 ; 参考:《东华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深化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相关产业开始融合,创意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我国,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增加,旅游市场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以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互动性、创造性、体验式、多样性的旅游,旅游地以及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创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结合旅游地的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开发,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选择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作为案例研究地区。哈尔滨是中国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素有“东方小巴黎”、“冰城”之美称,是中国著名的热点旅游城市。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特殊的历史沿革还为其留下了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涵盖了冰雪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黑土文化资源、欧陆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其他现代文化资源。但是在新时期,哈尔滨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桎梏,例如冰雪旅游遮蔽现象严重,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创意旅游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旅游景区和服务细节做的不到位等等。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对文化创意以及旅游深度开发进行概念的界定,在创意经济、产业融合、马斯洛需求层次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将哈尔滨的资源类型进行划分,并且得出哈尔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齐全;旅游资源分布集中,便于开发;旅游资源组合优良,形式多样三个基本特征,同时通过细致的市场问卷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了解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游客对哈尔滨旅游资源和项目的不同需求和满意程度,测评哈尔滨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总结其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提出哈尔滨市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基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了哈尔滨市旅游深度开发的定位目标、总体布局、开发路径、各类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设计推广以及预期效果,为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升哈尔滨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新思路。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social system, the related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begin to merge, and the era of creative economy has arrived.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 people's spiritual demand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nd the tourism market has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mode, which is mainly sightseeing,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consumers.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pursuing interactive, creative, experiential and diversified tourism.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unique creativity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nd tourism services. Therefore, it is worth studying how to deeply develop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 combining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This paper chooses Harbin C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area. Harbin is the capital c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It is a modern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developed economy and full of vitality. It is known as "Little Paris in the East" and "Ice City". It is a famous hot tourist city in China. Harbin is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Northeast Asia. It not only has rich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but also leaves it with variou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cluding ice and snow cultural resources, minority cultural resources and black earth cultural resources. European cultural resource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other modern cultural resources. However, in the new era, there are many shack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Harbin, such as the serious phenomenon of snow and ice tourism shelter, the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inability of creative tourism products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Scenic spots and service details are not in place and so on. 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s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deep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rough the colla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under the guidance of creative econom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Maslow demand leve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etc.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arative study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Harbin's tourism resources are classified by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Harbin's tourism resources are rich and diverse.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concentrated,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excellent, the forms are diverse, and the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varied. Meanwhile, through the detailed marke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related data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needs and satisfaction of touris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o Harbin's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jects, to assess the attraction of Harbin's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projects, and to summarize their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in Harbin. Finally, through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data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sitioning goal, overall layout, development path, design promotion and expected effect of various cultural tourism depth development in Harbi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arbin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to provide new ideas.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592.7;G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海;王佳;;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张曦文;;提高吉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8期

3 翁钢民;杨绣坤;;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城市群竞合研究[J];人文地理;2012年04期

4 陈秋华;宋明;曹辉;;福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机制构建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仇向洋;曹小磊;;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中国名城;2011年05期

6 车艳竹;;初探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J];知识经济;2012年09期

7 成伟光,李志刚,简王华;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人文地理;2005年01期

8 徐世丕;;异军突起:勃兴的旅游演艺市场[J];中外文化交流;2006年03期

9 史灵歌;彭永娟;;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旅游业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10 朱静,黄贵霞,范夕霞,厉新权;旅游产业安全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弘;王惠莹;刘正伟;赵轩维;;沈阳市旅游聚集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对策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锋梅;曹明明;邢兰芹;;资源转型期山西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陈文君;;对广州科技旅游发展一些问题的探讨[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张祖群;王子杰;崔旭;;京津冀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初步研究——兼论“十二五”京津冀旅游政策调整[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胡宇娜;曹艳英;李凤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6 王乾亮;;威海旅游品牌化发展的对策研究[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7 崔晶;徐淑梅;;提高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徐虹;;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的几点思考[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熊琼;崔黎波;;旅游贸易对上海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高蓉;李长青;;首都经济圈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分析及可行性研究[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成刚 记者 邱环 何均洪;高县着力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N];宜宾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叶其军;全州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N];阿坝日报;2007年

3 白恩培;扎实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努力开创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N];云南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尹瑶;今年5月底前我市建成“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N];乐山日报;2011年

5 四川省旅游局 李永清;以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省为契机 努力提升四川旅游发展品质[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青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N];青岛日报;2011年

7 记者 陈群;一季度旅游“揽金”同比增两成[N];安徽日报;2013年

8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 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博士后 李想;旅游产业期待又好又快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3年

9 记者 瞿玲;全面提升黄冈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N];黄冈日报;2013年

10 驻河南记者 张明灿;河南加快金融与旅游融合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玉宝;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海建;河南省旅游产业安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何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李莉叶;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李勇;吉林省旅游产业区域影响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秀娟;旅游目的地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奇勇;福建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2 张建涛;辽宁省市域旅游产业发展差异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苗峻瑜;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范艳霞;基于竞合理论的邛崃市旅游市场定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5 图尔荪古丽·米吉提;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6 宋晓雨;旅游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高雪峰;新疆阜康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尚莹;跨行政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9 朱亚辉;常熟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陈碧松;探索休闲生活新思维,搭建旅游产业新平台[D];复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03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003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b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