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文化哲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9-08-13 19:30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唯物史观的解读往往侧重于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淡化甚至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阿尔都塞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偶然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内在的历史偶然性逻辑,为我们重新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文化哲学意义上的解读范式。在阿尔都塞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单纯受普遍性和必然性约束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偶然性和可能性、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真正的历史是属人的历史,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交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历史,是各种偶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解读,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更应重视历史规律的偶然性,重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often focused on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the law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desalination or even neglecting the contingency and diversity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lthusser's theory of "materialism of accidental encounter" profoundly reveal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ntingency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reproduces the inherent historical contingency logic in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provides us with a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paradigm for us to re-underst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Althusser's view,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is not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restricted by universality and necessity, but a process full of contingency, possibility and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 The real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world, the history created together, and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contingency factor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a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historical law,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ingency of the historical law, and rep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cation, richness and differ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研究”(项目号:17BZX064)的阶段性成果 黑龙江省首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分类号】:B03;G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贵明,董玉梅;文化哲学研究的又一本力作——读《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J];理论探讨;2000年04期

2 荆学民;文化哲学三形态检讨[J];求是学刊;2000年04期

3 洪晓楠;文化哲学: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J];求是学刊;2000年04期

4 车玉玲;文化哲学与人的存在境遇[J];求是学刊;2000年04期

5 季显军,郑广永;文化哲学献疑[J];学术交流;2000年03期

6 田丰;加强对文化哲学的研究[J];学术研究;2000年06期

7 衣俊卿;关于现代化的文化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陈凌;文化哲学差异: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文化哲学与人的存在境遇[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1期

10 邬昆如 ,叶普照;文化哲学的意含[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开焱;;中国文化元编码的形成及其历史基础[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2 郭齐勇;;文化传统刍议[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宫修建;曾凡英;;论文化、生命与盐的关系——兼谈川南盐业经济土壤中蕴育的音乐文化[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4 杨义;;五四:一种新文化哲学的考察[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静;;和谐文化的哲学审视[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永胜;文化哲学的困境与出路[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本版编辑邋李鹏程 邹广文 丁立群;文化哲学:问题与出路[N];光明日报;2007年

3 ;文化哲学:一种哲学理解范式[N];光明日报;2010年

4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何萍;文化哲学的哲学史论题[N];光明日报;2011年

5 张晓校;简评《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9年

6 衣俊卿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自觉回应时代问题的文化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燕连福 李重;文化发展与文化哲学的使命[N];光明日报;2013年

8 李重邋张再林;当今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与出路[N];光明日报;2007年

9 洪晓楠 林丹 李文娟 李琳整理;什么样的文化具有软实力[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邴正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丁立群 黑龙江大学副校长 陆杰荣 辽宁大学副校长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张再林 西安交大文化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从文化软实力看文化与人化[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东;西方文化哲学的世纪审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宗琴;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冯丽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哲学[D];吉林大学;2004年

4 柴淼;中西文化哲学比较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12年

5 赵鑫;狄尔泰文化哲学思想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刘洪宇;论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文化哲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大卫;论马克思文化哲学观的实质和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8 胡加嗣;毛泽东文化哲学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文明;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10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526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526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2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