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祭孔大典传统的传承与发明
本文关键词:曲阜祭孔大典传统的传承与发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对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历史沿革和近代祭孔大典仪式的中断与恢复进行了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祭孔大典是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开始祭祀,一直传承到现在,期间也经历过变革和衰落,在当代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祭孔大典不仅出现了复兴,而且影响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尤其是1986年曲阜恢复传统祭孔仪式以来,祭孔大典的仪式规格不断上升,仪式内容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创新变革,引发了学者的反思与讨论。本文以曲阜祭孔大典仪式为例,试图探讨孔子祭祀活动形成过程缘起,揭示传统并非一种既有的产物,而是过程,是一个经历传承和变革的过程。祭孔大典在现代的发展中,一方面保持着自身的传统价值,另一方面,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变化,究其根本,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祭孔大典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呢,是否在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上有所改变,值得研究。复兴后的祭孔大典在恢复传统的同时,发明和创新也日趋凸显,但如今的祭孔大典是否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有传统的精神,还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为曲阜祭孔大典仪式的历史沿革与现代恢复情况,通过田野访谈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的结合分析,深入探究传统是如何一步步被发明和改变的。田野调查能够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但文献资料和历史的梳理是基础,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完成祭孔大典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祭孔大典是否依旧保持传统的精神。本文的结构是导论、四章正文和结论,导论部分通过对“传统的发明”的概念解释,循序渐进的揭开“传统”的面纱。第一章是概念的梳理,对“传统”与“被发明的传统”做了详细的解释,为下文做铺垫。第二章描写了祭孔大典及发生的空间和历史语境进行典籍梳理,从为什么会祭祀孔子开始分析,到对祭孔大典时间、地点、仪式内容的分析,从而指出,祭孔仪式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朝代的更迭中不断发生变化的,是一种被不断发明着的传统。第三章对当代祭孔大典仪式的具体分析,祭孔大典在时间、地点、仪式内容方面是如何完成恢复的,重点是当代祭孔恢复以来“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过程。第四章主要对孔子祭祀进行理论分析,发明传统与传承传统之间是什么关系,传统仪式如何政治和秩序中起作用的,传统仪式的传播有哪些特点才使得它历久弥新。结论中对当代孔子祭祀结构功能分析和当代祭孔的作为文化资本的现实意义做了分析,祭孔大典正是在发明中不断被传承的,而且形成的新的发明将会继续被传承下去。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点:1、与其分析祭孔大典在恢复传统的意义,不如分析究竟什么才是祭孔大典的传统,以及传统是如何形成的。祭孔大典已经成为了一种创造性发明的传统,当代祭孔重要的是将发明的传统传承下去。2、祭孔大典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个节日,对这个节日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节日内容上,更要关注节日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节日形成确定的过程中的发明,尤其是当代祭孔中的传承与发明。3、祭孔大典已经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祭孔大典仪式的保护应该从外在形式开始,但更应该超越形式。从谁在传承发明传统,传统如何传播方面研究,深刻理解祭孔大典,其文化表达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持续的认知。
【关键词】:祭孔大典 传统 传承 发明 仪式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论11-18
- 一、问题的提出11-12
- 二、研究综述12-15
-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15-16
- 四、概念的界定16
- 五、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16-18
- 第一章“传统的发明”理论阐释18-23
- 一、理论阐述18-21
- (一)何为“传统”?18-19
- (二)何为“被发明的传统”?19-21
- 二、理论借鉴21-23
- 第二章 走进历史的田野中23-37
- 一、走近曲阜23-26
- 二、孔子祭祀的历史情境26-37
- (一)孔子祭祀初探27-29
- (二)孔子祭祀空间历史沿革29-32
- (三)祭孔仪式的历史沿革32-33
- (四)祭孔乐舞的历史沿革33-35
- (五)孔子配享从祀的确立35
- (六)历史上的孔子祭祀时间35-37
- 第三章 当代祭孔仪式的复兴与发明37-67
- 一、亲历祭孔大典37-39
- 二、当代祭孔仪式的复兴39-67
- (一)祭祀时间的构建42-45
- 1、秋季祭孔时间的构建42-43
- 2、春季祭孔时间的构建43-44
- 3、时间构建的功能分析44-45
- (二)祭祀场所和仪式程序的与时俱进45-58
- 1、2013曲阜孔庙秋季祭孔大典公祭程序仪式46-51
- 2、2013年曲阜秋季祭孔大典家祭仪式过程51-56
- 3、公祭与家祭的多样性交叉56-57
- 4、跪与不跪之争57-58
- (三)祭祀服饰58-60
- (四)当代祭孔祭文60-61
- (五)祭孔乐舞的复兴61-63
- (六)探访尼山,亲历春祭63-67
- 第四章 祭孔大典仪式的传承与发明论67-78
- 一、传统·传承·发明67-70
- (一)谁在发明传统67-69
- (二)传承与发明之辩69-70
- (三)“传统”与“现代”70
- 二、仪式·权力·秩序70-72
- 三、传统·仪式·传播72-78
- (一)仪式的重复性73
- (二)仪式的象征性73-76
- (三)祭孔大典的传播价值76-78
- 结语78-79
- 参考文献79-81
- 附录81-84
- 致谢84-8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述;;戏子祭孔子[J];上海戏剧;2005年06期
2 喻意志;章瑜;;浏阳祭孔音乐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王鑫;;浅论祭孔礼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8期
4 孙雪坤;;哈尔滨文庙祭孔研究[J];学理论;2012年07期
5 张凤文;;浅析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J];学理论;2012年24期
6 李洋;祭孔音乐在大理地区的传播与衍变[J];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06期
7 赵士林;;“祭孔”的忧思[J];粤海风;2005年06期
8 张分田;刘方玲;;祭孔与清初帝王道统形象之链接[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种荷;;韩国与日本的祭孔活动[J];世界博览(看中国);2007年07期
10 徐在斌;;浅析1934年山东祭孔活动[J];黑龙江史志;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发恩;;祭孔与教育[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识浅;;祭孔[A];让世界绿起来[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攻;明年祭孔主题:和谐亚洲[N];西部时报;2006年
2 本报评论员 黄小慧;今朝祭孔 意在招商?[N];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
3 张迪欧(北京);祭孔文化秀 又一件皇帝的新衣[N];深圳商报;2012年
4 李开周(开封);有关祭孔的四种说法都欠扁[N];深圳商报;2012年
5 王卫东;由祭孔大典想到的[N];检察日报;2014年
6 记者 李啸;走出庙堂 今人祭孔[N];衢州日报;2014年
7 姚宏昌;“祭孔与尊师”及其现代意义[N];衢州日报;2014年
8 邹鑫;北京孔庙的祭孔典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江芸涵;成都师生“祭孔”[N];四川日报;2007年
10 张从华;2008’中国·大姚石羊祭孔大典举行[N];楚雄日报(汉);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秀丽;曲阜祭孔大典传统的传承与发明[D];山东艺术学院;2015年
2 梁虎;复活的仪式——大理诺邓白族村现代祭礼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0年
3 章瑜;浏阳祭孔音乐探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晓萍;明代祭孔服饰形制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5 马晓伟;寓教于乐—景东文庙祭孔仪式的审美与教化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6 尹君;中国古代祭孔雅乐的发展概况及对近现代音乐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7 欧阳书婷;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祭孔音乐史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曲阜祭孔大典传统的传承与发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91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