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复兴问题探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问题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已深深印嵌在民族的记忆和行为方式中。在经历了几千年,特别是近代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后,她还有没有生命力?在世界文化碰撞、交融和竞争中,她还有没有优势?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不断加深,且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指标的时代,在未来发展战略中,我们该如何迎接挑战?我们又该如何继往开来发展我们新的文化?这既是民族发展的大业,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起点,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充分认识、汲取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发展变化。正文首先介绍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基本精神、近代以来的式微、世界价值,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国情,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复兴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对传统文化复兴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一个空洞的、毫无生息的愿景,而是一个在各界努力下终归会成为现实的一个奋斗目标。最后探寻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原则,总结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有效路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生命力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这座精神瑰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血脉相连,这对于当代中国国民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复兴 文化基础 中国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价值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目的11-12
- 1.1.3 研究价值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16-18
- 1.3.1 研究思路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3.3 论文创新点17-18
- 2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8-26
-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及重要性18-19
-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9-22
- 2.3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式微分析22-23
- 2.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23-26
- 3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及挑战26-37
- 3.1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26-27
- 3.2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必要性27-30
- 3.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需要27-28
-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8-29
- 3.2.3 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需要29
- 3.2.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29-30
- 3.3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性30-33
- 3.3.1 蕴含的巨大当代价值31-32
- 3.3.2 强大的经济基础32
- 3.3.3 全球化带来的良好机遇32-33
- 3.4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面临的威胁与挑战33-37
- 3.4.1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33-34
- 3.4.2 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冲突34-35
- 3.4.3 传统文化自身的缺点与不足35
- 3.4.4 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离35-37
- 4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原则和路径37-46
- 4.1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原则37-39
- 4.1.1 坚持选择性继承37-38
- 4.1.2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8-39
- 4.1.3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9
- 4.2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路径39-46
- 4.2.1 与马克思主义融汇贯通40-41
- 4.2.2 加快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促其复兴41
- 4.2.3 抓好传统文化教育问题41-42
- 4.2.4 以文化输出增强文化对外辐射力42-43
- 4.2.5 重视传统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43-44
- 4.2.6 以大众传媒为助力推动传统文化复兴44-46
- 结束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1
- 学位论文数据集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孛·吉尔格勒;创新是民族和民族文化复兴与发展的灵魂[J];前沿;2003年02期
2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学术创新[J];学术月刊;2004年09期
3 周树鑫,李政;期待留学生事业——新千年的中华文化复兴[J];中关村;2004年09期
4 陈松林;;网络时代下的中华文化复兴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5 杜志强;;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6 雷传平;;论证的巡航——读邓曦泽《文化复兴论》[J];社科纵横;2010年06期
7 文立;;寻找文化复兴动力[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2年02期
8 王岳川;;大国文化复兴与文化身份确立[J];中国投资;2012年06期
9 曹锦清;;中国崛起将引发文化复兴[J];中国老区建设;2012年08期
10 李树启;;面向文化复兴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建设:路径与策略[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喻包庆;;文化复兴视域下的和谐与现代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孙居考;;中华文化复兴之思索[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高鸿钧;;中国文化复兴宣言[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4 熊月之;;孙中山文化复兴思想的时代特色[A];近代中国(第二十三辑)[C];2014年
5 林毅夫;;二十一世纪全球多极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A];北京论坛(2011)主旨报告集[C];2011年
6 王殿卿;;书院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7 林福杰;;新会陈皮文化复兴与发展中的十件事[A];第三届中国·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主题发言材料[C];2011年
8 丘隶;;艺术教育在社会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9 孔令刚;;文化“软实力”与发展“硬道理”——文化“软实力”的国际比较研究[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后 郭继民;文化复兴,复兴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记者 张宝勤;“文化复兴与道德创建”主题年会举行[N];各界导报;2012年
3 戴荣里;历史文化与文化复兴[N];光明日报;2013年
4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叶朗;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N];中国艺术报;2013年
5 星云大师 韩少功;幸福生活与中华文化复兴[N];文学报;2013年
6 罗杨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 驻会副主席;他们照亮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夜[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丘树宏;“中国梦”呼唤文化复兴[N];中国文化报;2013年
8 本报编辑部;文化复兴,和而不同[N];华夏酒报;2013年
9 本报编辑部;文化复兴是一场寻根之旅[N];华夏酒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张东林;文化复兴,中国的软实力[N];中国建设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晓婷;中国传统文化复兴问题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问题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7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