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习近平国家文化安全观探究

发布时间:2021-11-22 22:59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国家文化生存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即国家拥有的文化主权不受侵犯,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不致失落,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不受威胁。文化安全问题系因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以及国家间竞争性质的演变而变得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工作,十八大以来,其就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的国家文化安全观是习近平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亦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习近平国家文化安全观的产生,既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又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纷纭激荡,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攻击渗透日益加紧,而我国文化建设又存在突出的短板和弱项,习近平国家文化安全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关于文化安全的重要论述则为习近平国家文化安全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路径及举措是讲的最多,因而也是其国家文化安全观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应做好以下四项...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国家文化安全观的形成条件
    2.1 时代背景
        2.1.1 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纷纭激荡
        2.1.2 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攻击渗透日益加紧
        2.1.3 国家文化建设存在突出的短板和弱项
    2.2 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论述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国家文化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3.1 着力抓好三大阵地的意识形态工作
        3.1.1 充分发挥党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3.1.2 切实抓好互联网综合整治工作
        3.1.3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3.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2.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2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2.3 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3.3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3.1 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
        3.3.2 积极推进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与创新
        3.3.3 加强顶层设计并统筹各方协同推进
    3.4 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四力”
        3.4.1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做到四个“牢牢坚持”
        3.4.2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方法和手段
        3.4.3 加快培养一支过硬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第四章 习近平国家文化安全观的重要地位
    4.1 理论价值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4.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
    4.2 实践价值
        4.2.1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南
        4.2.2 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4.2.3 为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八大以来党对互联网治理的新认识[J]. 王水兴,周利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2]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 董根洪.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4(09)
[3]习近平总体安全观的中国意蕴[J]. 叶自成.  人民论坛. 2014(16)
[4]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J]. 高萌.  法制与社会. 2013(23)
[5]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文化扩张与渗透[J]. 方立.  前线. 1999(06)



本文编号:3512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512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b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