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概念与颜色概念的隐喻关联及其可控性
本文关键词:道德概念与颜色概念的隐喻关联及其可控性
【摘要】:隐喻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人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黑白颜色拥有特定的隐喻关联,人们往往用具体的黑白颜色概念来理解和表征抽象道德概念,同时,道德概念也会对颜色知觉产生影响。本文是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实证研究,首先整理总结了概念隐喻的研究背景、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继而列举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实证研究,总结了相关前人研究成果,并概括、分析了道德—颜色隐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文设计了四个实验,分别探讨了道德—颜色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可控性、隐喻的双向性以及隐喻机制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实验一探讨了道德—黑白颜色隐喻的心理现实性。采用真实人物面孔作为实验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更倾向于对黑色背景面孔图片做出不道德评价,对白色面孔图片做出道德评价,验证了道德与颜色之间存在特定隐喻关联。实验二探讨了黑白颜色概念对道德映射的可控性问题。结果表明,采取意识性抑制策略可使颜色对道德的映射发生改变,由此证明,颜色对道德的映射具有可控性。实验三探讨了道德对黑白颜色的反向映射作用。结果表明,道德概念可以影响颜色判断,由此证明存在道德对颜色的反向映射,道德—颜色映射是双向的。实验四探讨了掩饰需要对道德—颜色映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掩饰需要满足条件下,道德对颜色的映射作用发生改变,出现隐喻补偿效应。由此证明,道德对颜色的映射作用可以通过掩饰需要得到控制。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验证明:道德概念与颜色概念的存在双向的映射关联,并证明这种双向的映射关联是可控的。本研究拓宽了道德—颜色隐喻的研究范围,对进一步深化概念隐喻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概念隐喻 道德 颜色 可控性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引言12-21
- 1.1 概念隐喻研究综述12-17
- 1.1.1 概念隐喻研究背景12-13
- 1.1.2 具身认知对概念隐喻的影响13-14
- 1.1.3 概念隐喻的主要观点14-15
- 1.1.4 概念隐喻的相关实证研究15-17
- 1.2 道德—颜色概念隐喻17-19
- 1.2.1 道德概念的相关隐喻研究17-18
- 1.2.2 道德—颜色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18-19
- 1.3 研究意义19-21
- 1.3.1 理论意义19
- 1.3.2 实践意义19-21
- 第2章 问题提出21-22
- 2.1 研究目的与实验范式21
- 2.2 研究假设21-22
- 第3章 实验研究22-33
- 3.1 实验一:道德概念与黑白颜色概念隐喻关联的心理现实性22-24
- 3.1.1 实验目的与假设22
- 3.1.2 实验方法22-23
- 3.1.3 实验设计与程序23
-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23-24
- 3.1.5 讨论24
- 3.2 实验二:黑白颜色概念对道德概念映射的可控性24-28
- 3.2.1 实验目的与假设24-25
- 3.2.2 实验方法25
- 3.2.3 实验设计与程序25-27
- 3.2.4 实验结果与分析27
- 3.2.5 讨论27-28
- 3.3 实验三:道德概念对黑白颜色概念的反向映射作用28-30
- 3.3.1 实验目的与假设28
- 3.3.2 实验方法28
- 3.3.3 实验设计与程序28-29
-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29-30
- 3.3.5 讨论30
- 3.4 实验四:掩饰需要对道德—颜色映射机制的影响30-33
- 3.4.1 实验目的与假设30-31
- 3.4.2 实验方法31
- 3.4.3 实验设计与程序31-32
- 3.4.4 实验结果与分析32
- 3.4.5 讨论32-33
- 第4章 综合讨论33-38
- 4.1 综合讨论分析33-36
- 4.1.1 道德概念颜色隐喻效应的心理现实性33
- 4.1.2 道德概念颜色隐喻的可控性33-34
- 4.1.3 道德—颜色隐喻映射的双向性34-35
- 4.1.4 掩饰需要对道德—颜色隐喻的影响35-36
- 4.1.5 颜色对道德概念隐喻效应的必要性36
- 4.2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36-37
- 4.3 未来研究展望37-38
- 4.3.1 其他影响隐喻机制建立的因素37
- 4.3.2 隐喻效应的跨文化差异37
- 4.3.3 特殊人群的抽象概念表征研究37-38
- 第5章 研究总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2
- 附录A42-43
- 附录B43-44
- 附录C44-45
- 附录D45-46
- 作者简历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伟;;浅析道德概念中的改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5期
2 王锃;鲁忠义;;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年05期
3 易小明;易岚;;道德概念的应然发展[J];齐鲁学刊;2013年05期
4 王增平;现行道德概念内涵的缺陷与重构[J];文史哲;1998年06期
5 黄富峰,陈建兵;论道德概念[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6 甘绍平;;道德概念的两重涵义[J];伦理学研究;2013年05期
7 周武军;;道德概念的三重内涵论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邱竹;徐晨;;道德概念的哲学史维度——浅析四种哲学进路下的道德概念[J];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02期
9 高晓梦;;论康德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概念[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9期
10 邰胜兰;;论诚信和道德[J];考试周刊;2008年4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希仁;;论信用与诚信[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贾利宁;鲁忠义;;语言理解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殷融;;“白好黑坏”——道德概念颜色表征的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牛怡然;鲁忠义;;道德概念的亮度隐喻表征及其对亮度知觉判断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王汉林;鲁忠义;;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内隐联想研究——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传所;诚信浸润五千年[N];山西日报;2004年
2 ;男人与女人为什么不一样[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宋希仁;诚信与信用之辨析[N];海南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倩;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D];河北大学;2015年
2 丁慧萍;道德概念与颜色概念的隐喻关联及其可控性[D];鲁东大学;2016年
3 尹新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表征方式[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孙浩雄;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神经基础[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殷宏淼;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郭少鹏;道德概念大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其映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贾利宁;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映射的双向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蒋高芳;传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冯新明;视觉空间关系加工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牛怡然;汉语道德概念亮度隐喻表征及其对亮度知觉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77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77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