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道德和个人领域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及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05 21:07

  本文选题:道德领域 切入点:个人领域 出处:《心理学探新》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违反道德领域的规则比违反个人领域的规则会更不高兴。(2)在次要情绪预测中,在道德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在个人领域,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的人数在10岁组出现下降。(3)8~10岁组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显著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儿童预测违反道德规则时的情绪预测越积极,其教师评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展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的情绪理解能力,并且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力能显著预测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in moral and personal fields among 173 children aged 4 to 10 years ol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their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main emotional prediction, As children get older, more and more children are happy to predict violations of rules. Starting at age 8, children predict violations of rules in the moral sphere are more unpleasant than violations of rules in the personal realm) in secondary emotional predictions, in the field of ethics. As children grow older, more and more children predict "displeasure violations." in the personal sphere, Predicting that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violate feeling unhappy" has declined in the 10-year-old group and that the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e moral field of the 10-year-old group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ir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 more positive the emotional prediction of children when they are in violation of moral rules. The lower the level of pro-social behavior assessed by their teachers, the low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ldren exhibit richer and more complex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s they age. And the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bility of children's moral domain can predict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n daily life.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分类号】:B84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1年02期

2 吴念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3 李桂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姬兴涛,张智,任旭林;儿童亲社会行为新近研究述评及启示[J];云南电大学报;2002年03期

5 李玉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心理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

6 寇_g,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7 吕哲委;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胡金生,杨丽珠;当前日本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动向[J];心理学探新;2004年04期

9 贾蕾;试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赵章留,安桂玲;4~6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郁;;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秀丽;;两难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谦让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寇_g;;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程峗;李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寇_g;;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宏利;张雷;;严厉型父母教养与同伴接受和亲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宋凤宁;;高中生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_g;;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庆鹏;;建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量维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赵璇;周治金;;移情和道德感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庆鹏 黎洁 寇_g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孙卉;家庭因素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陈军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N];汕尾日报;2014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富豪进入慈善榜做秀又何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李荔;李纾:弱者更合作[N];北京科技报;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刘国芳 中央财经大学 辛自强;经济人信念破坏信任[N];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宋平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共情的界定及其测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晓贤;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的发展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继波;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彤;虚拟社区中研究生亲社会行为的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金梅;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蒋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葛高飞;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家族影响因素的探究与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程,

本文编号:1571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571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3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