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与成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24 08:13

  本文选题:幸福进取 切入点:心理健康方法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是指个体在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使自己能够坚忍不拔、心态积极、情绪快乐、精力充沛地去应对困难和挫折,去追求事业成功、人际关系和谐、为社会造福的一系列方法或行为策略。采用自编的幸福进取心理健康方法问卷、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成人版)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北京、广东、云南、重庆、陕西、湖北六地的1 787名成年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对增进成人积极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的方法是:实现人生目标、调整应对心态、促进家庭和睦、造福国家社会、调节负面情绪、维护身体健康;对减少抑郁感产生显著影响的方法是:促进家庭和睦、调节负面情绪、实现人生目标。
[Abstract]:A happy and enterprising approach to mental health means that an individual,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his or her goal, is able to be patient, positive, happy, energetic to cope with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to pursue success in his career, and to hav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 series of methods or behavioral strategies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on happiness and enterprising mental health,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mental health continuum scale (adult version) and a flow center depression scale were used in Beijing, Guangdong, Yunnan, Chongqing, Shaanxi, China. A total of 1,787 adults from six region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estionnaire of happy and enterprising mental health method had better structural valid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positive mental health of adults are as follows: to achieve the life goal, to adjust the coping mentality, to promote family harmony, to benefit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to regulate the negative emotions, and to maintain the health of the body; The ways to reduce depression are to promote family harmony, regulate negative emotions, and achieve life goals.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社会化的心理机制”(31260240),项目负责人:尹可丽 西南大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未来思考的心理机制及其应用研究”(14SKB008),项目负责人:黄希庭
【分类号】:B8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黄希庭;;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桑标,宋志虹;上海公众心理健康观的初步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5期

4 罗正学,苗丹民,高定国,王广献,安超;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J];心理科学;2000年05期

5 孟万金;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心理卫生思想探析[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6 侯晓晖;岑国桢;;我国近二十年应对研究之剖析[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7 景怀斌;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J];心理学报;2002年03期

8 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J];心理学报;2002年06期

9 景怀斌;;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年01期

10 陈作松;季浏;;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其平;;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占;王静;;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3 周华;童丽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4 胡志;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量表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房蕊;张勇;;青少年武术运动员赛前情绪应对方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6 任瑛;;体育锻炼对山西省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10期

7 孟秀红;黄朝辉;孙莹;陶芳标;万宇辉;许韶君;;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焦虑症状关联的中介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8 叶平;施江萍;;体育活动的幸福感效应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林德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孙潇镥;;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丁;张芳芳;高文斌;;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情绪的相关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3 张诚;;我国成年女足运动员比赛中应对方式特征与培养思路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芦慧;陈红;周肖肖;柯江林;;基于扎根理论的群体断层—绩效模型本土化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李俊芝;;塑造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和思考[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菊花;杜旌;;本位与客位:中庸与集体主义关系研究[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7 郑新夷;陈辉;;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博;多水平框架下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4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尹可丽;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严开胜;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谭咏风;老年人日常活动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方娟;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婷;新疆某医学院校本科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4 罗成山;青少年自尊结构与应对策略选择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卫国;论道家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永芹;中小企业外包物流协作关系对物流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毕云霄;孤独症儿童家长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秦艳艳;中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探索[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翼;人际自立对人际评价词注意偏向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于小盼;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黄希庭,范蔚;个性化成才教育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4 陈世平;王晓庄;;《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1期

5 梁宝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6 翟学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杨鑫辉;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8 徐霞,姚家新;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体育科学;2001年02期

9 陈作松;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2005年05期

10 张进辅,张昭苑;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立杰,路影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J];黑龙江教育;2002年06期

2 陈正桂,吴靖静;浅议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刘援朝;领悟放弃──心理健康的良药[J];青海科技;2002年01期

4 崔景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J];江苏高教;2004年04期

5 曾琴;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挑战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6 姜凤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走出薄弱初中困境[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年13期

7 倪新燕;打工者如何保持心理健康[J];农家参谋;2004年07期

8 陈嵘,秦竹,雷玲,陈普,陆平,杨恩彬;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的实验研究[J];中医教育;2004年03期

9 郭洋;析心理健康教育的五“W”一“H”[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10 孙俊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文建;;社会转型期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2 黄怀宁;;制定心理健康的可操作标准突破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瓶颈[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3 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宋振韶;;高校教师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郭辉;李蔓荻;祖娜;;加强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探索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7 朱晓红;;改善列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的对策与措施[A];2008年科技学术研讨年提速安全与和谐铁路论文集[C];2008年

8 汪向东;;地震后受灾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郑莉君;韩蔓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探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郑莉君;;维护心理健康迎接21世纪的到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婷;心理健康辅导员呼之欲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严建雯 金一波;心理健康教育:让健康人更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郑家艳 实习生 孔敏;关注孩子心理健康[N];重庆日报;2000年

4 柳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重庆日报;2004年

5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任伟;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N];中国教师报;2004年

7 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俞文智;心理健康教育初探[N];楚雄日报(汉);2005年

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郭念锋;你的心理健康吗?[N];大众科技报;2000年

10 晓刘;老师,,您的心理健康吗?[N];大众卫生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文s

本文编号:1657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57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3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