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性别角色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2 22:23
共情是一种比较复杂且多维的心理现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直以来,研究者们对于共情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把共情作为一个统一的维度来研究,很少有研究是把共情分为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两个方面来研究的。再者,关于共情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所以本文引出了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不同于性别,涉及的范围更广,既包括了生理因素的影响,又包括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相比于性别,性别角色可能会更好解释个体共情能力的差异。因此,本文以性别角色为自变量,欲通过对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主客观测量,全面探讨个体共情能力的性别角色效应。期望可以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共情领域的相关理论,也能更好地推动个体人际关系及社会和谐的发展。本文共包括三个研究。研究一采用的是戎幸、孙炳海等人改编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IRI)和刘电芝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这两个量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主观测量下被试的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研究二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让被试观看两种效价的视频片段来诱发被试的情绪共情,来考察被试情绪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研究三同样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音频式的失言识别任务,来研究不同性别角色的被试在认知共情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自我报告下的问卷测量中,无论是在情绪共情还是认知共情,性别角色双性化和女性化的个体都显著高于男性化的个体,而双性化与女性化的个体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基于视频任务的情绪共情中,性别角色女性化的个体的情绪共情要显著高于双性化的个体,而双性化的个体的情绪共情又显著高于男性化的个体。(3)在音频式失言识别任务的认知共情中,不存在性别角色差异。(4)综合对比三个研究结果,足以证明:相对于性别,性别角色才是影响共情能力差异的理想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2
本文编号:2012437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共情综述
1.1.1 共情的概念
1.1.2 共情的分类
1.1.3 情绪共情
1.1.4 认知共情
1.1.5 共情的测量方法
1.2 性别角色综述
1.2.1 性别角色的概念
1.2.2 性别角色的分类
1.2.3 性别角色理论
1.2.3.1 精神分析理论
1.2.3.2 社会认知理论
1.2.3.3 认知发展理论
1.2.3.4 性别图式理论
1.2.4 性别角色的研究现状
1.2.5 性别角色的测量方法
1.3 共情与性别角色
第二章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总体思路
2.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2.2 研究的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现实意义
2.3 总体思路
2.3.1 研究思路
2.3.2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一 问卷测量: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研究工具
3.2.3 量表施测
3.3 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性别差异
3.4.2 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性别角色差异
3.5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研究二 实验测量:情绪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设计
4.2.3 研究工具
4.2.4 实验程序
4.3 数据处理
4.4 研究结果
4.4.1 视频片段的有效性检验
4.4.2 情绪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
4.5 分析与讨论
4.5.1 不同情绪效价的性别及性别角色效应
4.5.2 情绪共情成分:共情关注和个体忧伤的性别及性别角色效应
4.5.3 总情绪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
4.5.4 研究小结和启示
第五章 研究三 实验测量:认知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研究设计
5.2.3 研究工具
5.2.4 实验程序
5.3 数据处理
5.4 研究结果
5.4.1 认知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
5.5 分析与讨论
5.5.1 总认知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
5.5.2 移情问题的性别色效应
第六章 总讨论
6.1 主观测量共情能力的性别角色效应
6.2 客观测量共情能力的性别角色效应
6.3 本文对不同性别角色的个体培养其共情能力的启示
6.4 本文的创新之处
6.5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6.5.1 本文的不足
6.5.2 本文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袁立新;杨玉銮;;父母性别平等态度与孩子性别平等态度、性别角色的关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黄会欣;余新年;席斌;刘电芝;;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角色观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5期
4 侯秋霞;黎彩君;;近十年客家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变化[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2012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1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