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对大学生内隐利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5 16:29
自我控制在个体毕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良好适应社会、促进自身更好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在实际生活中,自我控制的失败也时常出现。根据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观点,个体的自我控制过程会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若能量未及时补充,便会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自我控制失败),对后续的任务执行,常表现出负面的反应,如利他行为的减少。然而,以往对于自我损耗后利他行为的研究,多采用独裁者任务范式,进行外显层次的利他行为探究,少有对个体自我损耗后,内隐层次的利他态度进行研究。其次,也缺乏对不同特质个体,自我损耗后内隐利他态度的探索。最后,以往研究证实,共情的诱发能有效改善个体的内隐利他态度,那么是否也能改善自我损耗后个体的内隐利他态度?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据此,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经典Stroop范式对被试进行高低自我损耗处理,以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范式,测查被试的内隐利他态度。首先,探讨自我损耗对大学生内隐利他态度的影响,随机选取50名大学生,分两组进行高低自我损耗任务,再测其内隐利他态度;其次,探究不同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在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态度,采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筛选高...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一流程图
实验二流程图
高fE}自毅控制与高低自我损耗李状学内隐利袍的豪翔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控制失败的理论模型与神经基础[J]. 董军,付淑英,卢山,杨绍峰,齐春辉.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1)
[2]自我损耗对运动表现影响的元分析[J]. 项明强,张力为,张阿佩,杨红英.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4)
[3]自我损耗源量表的编制及测评研究生样本的信效度[J]. 唐义诚,高文斌,王经纬,王利刚.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11)
[4]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J]. 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 心理学报. 2016(09)
[5]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J]. 何宁,朱云莉. 心理学报. 2016(02)
[6]内隐联系测验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J]. 杨紫嫣,刘云芝,余震坤,蔡华俭. 心理科学进展. 2015(11)
[7]自我损耗促进冲动决策: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J]. 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沈汪兵. 心理学报. 2014(10)
[8]好人可能做出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证据[J]. 任俊,李瑞雪,詹鋆,刘迪,林曼,彭年强. 心理学报. 2014(06)
[9]不同情境下大学生移情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J]. 曹衍淼,王美萍,常淑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3)
[10]自我损耗促进冒险行为[J]. 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 心理科学. 2014(01)
博士论文
[1]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 袁冬华.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自我损耗对中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王慧.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 严念念.西北大学 2016
[3]利他是直觉还是自控的结果?共情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D]. 林曼.浙江师范大学 2014
[4]动机对自我损耗能量补偿作用的实验研究[D]. 林嘉文.江西师范大学 2013
[5]师范生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D]. 苏永玲.西南大学 2010
[6]内隐利他与外显利他和道德判断的关系[D]. 金戈.西北师范大学 2009
[7]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 洪丽.福建师范大学 2005
[8]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D]. 章滢.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8948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一流程图
实验二流程图
高fE}自毅控制与高低自我损耗李状学内隐利袍的豪翔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控制失败的理论模型与神经基础[J]. 董军,付淑英,卢山,杨绍峰,齐春辉.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1)
[2]自我损耗对运动表现影响的元分析[J]. 项明强,张力为,张阿佩,杨红英.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4)
[3]自我损耗源量表的编制及测评研究生样本的信效度[J]. 唐义诚,高文斌,王经纬,王利刚.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11)
[4]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J]. 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 心理学报. 2016(09)
[5]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J]. 何宁,朱云莉. 心理学报. 2016(02)
[6]内隐联系测验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J]. 杨紫嫣,刘云芝,余震坤,蔡华俭. 心理科学进展. 2015(11)
[7]自我损耗促进冲动决策: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J]. 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沈汪兵. 心理学报. 2014(10)
[8]好人可能做出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证据[J]. 任俊,李瑞雪,詹鋆,刘迪,林曼,彭年强. 心理学报. 2014(06)
[9]不同情境下大学生移情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J]. 曹衍淼,王美萍,常淑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3)
[10]自我损耗促进冒险行为[J]. 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 心理科学. 2014(01)
博士论文
[1]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 袁冬华.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自我损耗对中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王慧.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 严念念.西北大学 2016
[3]利他是直觉还是自控的结果?共情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D]. 林曼.浙江师范大学 2014
[4]动机对自我损耗能量补偿作用的实验研究[D]. 林嘉文.江西师范大学 2013
[5]师范生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D]. 苏永玲.西南大学 2010
[6]内隐利他与外显利他和道德判断的关系[D]. 金戈.西北师范大学 2009
[7]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 洪丽.福建师范大学 2005
[8]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D]. 章滢.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8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5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