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承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6 18:56
培养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体的人格完善、道德品质的发展,而且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预先承诺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通过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自己对即时诱惑的选择,可以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自我控制失败,进而促进长远目标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采用两个研究探讨预先承诺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且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揭示其内在的电生理机制。实验1采用独裁者游戏范式来考察个体的亲社会水平,以平均分配额作为亲社会水平的指标。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采用改编的分配任务,实验采用2(组别:预先承诺启动组、控制组)×2(分配总金额:10元、100元)两因素的混合设计,并选取Fz、FCz、Cz、CPz、Pz五个电极点作为分析电极。行为数据显示:(1)在控制额外变量后,预先承诺启动组被试更愿意在独裁者游戏任务中分配金额给对方;(2)在分配任务中,无论在高奖赏的分配额还是低奖赏的分配额中,预先承诺组的分配额显著高于控制组。ERP结果显示:(1)在P300波幅上,组别主效应显著,相比于控制组,预先承诺启动组在做出亲社会选择时诱发更大的P300波幅;分配金额和电极点...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最后期限法流程图
如果到了截止时间还没达到目标,那么将会受到代价高 1)。在限制选择法中,实验任务包括预先承诺阶段、延迟阶段和奖。在预先承诺阶段,被试首先要做出承诺是否要选择较大的延迟奖赏么在延迟阶段将不能选择较小的即时奖赏;若不承诺,那么在延迟项均能选择,最后将呈现获得的价值奖赏(见图 2)。图 1-1 最后期限法流程图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远离“诱惑”:预先承诺对跨期决策的调控机制及其神经基础[J]. 利振华,窦凯,聂衍刚. 心理科学进展. 2018(10)
[2]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丁凤琴,陆朝晖.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3]“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J]. 郑晓莹,彭泗清,彭璐珞. 心理学报. 2015(02)
[4]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2)
[5]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J]. 王兴超,杨继平. 心理科学. 2013(04)
[6]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 李谷,周晖,丁如一. 心理学报. 2013(06)
[7]人际反应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戎幸,孙炳海,黄小忠,蔡旻颖,李伟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2)
[8]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量表(自评版)在832例青少年中的试用[J]. 章晨晨,凌宇,肖晶,杨晓来,杨娟,姚树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01)
[9]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 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01)
[10]Swann自我验证理论及实证研究简介[J]. 辜美惜. 心理科学进展. 2004(03)
硕士论文
[1]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探索与道德教育启示[D]. 安俐静.天津大学 2016
[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的研究[D]. 丛文君.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对其助人倾向的影响研究[D]. 付慧欣.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61090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最后期限法流程图
如果到了截止时间还没达到目标,那么将会受到代价高 1)。在限制选择法中,实验任务包括预先承诺阶段、延迟阶段和奖。在预先承诺阶段,被试首先要做出承诺是否要选择较大的延迟奖赏么在延迟阶段将不能选择较小的即时奖赏;若不承诺,那么在延迟项均能选择,最后将呈现获得的价值奖赏(见图 2)。图 1-1 最后期限法流程图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远离“诱惑”:预先承诺对跨期决策的调控机制及其神经基础[J]. 利振华,窦凯,聂衍刚. 心理科学进展. 2018(10)
[2]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丁凤琴,陆朝晖.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3]“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J]. 郑晓莹,彭泗清,彭璐珞. 心理学报. 2015(02)
[4]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2)
[5]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J]. 王兴超,杨继平. 心理科学. 2013(04)
[6]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 李谷,周晖,丁如一. 心理学报. 2013(06)
[7]人际反应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戎幸,孙炳海,黄小忠,蔡旻颖,李伟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2)
[8]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量表(自评版)在832例青少年中的试用[J]. 章晨晨,凌宇,肖晶,杨晓来,杨娟,姚树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01)
[9]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 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01)
[10]Swann自我验证理论及实证研究简介[J]. 辜美惜. 心理科学进展. 2004(03)
硕士论文
[1]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探索与道德教育启示[D]. 安俐静.天津大学 2016
[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的研究[D]. 丛文君.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对其助人倾向的影响研究[D]. 付慧欣.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61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6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