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感受性与催眠效果及人格特征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11-22 01:48
【目的】探究催眠感受性与催眠效果以及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催眠感受性与催眠效果的关系研究。检测16名右利手高催眠感受性被试和5名右利手低催眠感受性被试在安静状态和催眠状态(催眠引导后,唤醒前)下大脑额叶氧合血红蛋白(HbO)、脱氧血红蛋白(HbR)以及总血红蛋白(HbT)的相对浓度,并用主观体验问卷测查被试在意识清晰度、注意范围、意志状态、躯体感觉等维度上的主观体验程度。第二部分:催眠感受性与人格的相关研究。使用哈佛群体催眠感受性量表(HGSHS:A)、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CBF-PI-B)对114名健康大学生被试进行施测后,比较不同催眠相关经历及不同性别被试的催眠感受性差异;分析催眠感受性与人格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催眠相关经历和性别对催眠感受性与人格间关系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不同催眠感受性的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差异性:不论在安静状态还是催眠状态下,不同催眠感受性被试三种血红蛋白浓度相对量都没有显著的组间差异。2、不同催眠感受性的主观体验差异性:催眠感受性在除躯体感觉外的其他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均有显著的主效应(意识清晰度:F=5.051,p<0.05;注...
【文章来源】: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流程图
1.5 光极布置本研究使用 3×5 的多通道光极架,包括 8 个发射光极(T1-T8)和 7 个接收光极(R1-R7),光极距离为 3cm,共 22 个通道,覆盖在额叶皮层,其中通道 1 所在一侧为左半球。根据国际 10-20 系统,将发射光极 T2 固定在离 Nz(鼻根)点 4cm(用软尺测量)处的额叶位置上。如图 2 所示,红色为发射光极 T1-T8,蓝色为接收光极 R1-R7。fNIRS 测试后,使用三维定位仪(PATRIOTTM System,Vpen V1.0)确定 Nz(鼻根)、AL(左耳前点)、AR(右耳前点)、Cz(中央点)、Iz(枕骨隆突)点,各探头以及通道位置,用 NIRS-SPM 将探头及通道位置与 MNI 空间坐标进行配准,得到与布鲁德曼分区(BrodmannArea,MRIcro)的对应关系。表 1 表示各通道最大覆盖率的对应位置,图 3 表示各通道与布鲁德曼分区的对应关系,黄色表示额极区,绿色表示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灰色表示布洛卡三角区。
图 3 通道布局与布鲁德曼分区的对应关系表示额极区,绿色表示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灰色表示布洛卡三R1-R7 为接收光极。表 1 通道布局与布鲁德曼分区的对应关系道 布鲁德曼分区 通道 布鲁1 额极区 CH12 额2 额极区 CH13 背外侧3 额极区 CH14 布罗4 额极区 CH15 背外侧5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CH16 背外侧6 额极区 CH17 背外侧7 额极区 CH18 布罗8 额极区 CH19 背外侧9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CH20 背外侧10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CH21 背外侧11 额极区 CH22 背外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脑机制再探[J]. 李文福,童丹丹,邱江,张庆林. 心理学报. 2016(04)
[2]自闭谱系障碍的大脑功能性连接研究进展[J]. 申荷永,李新格,朱绘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3]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Ⅲ:简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检验[J]. 王孟成,戴晓阳,姚树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4)
[4]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催眠研究述评[J]. 周爱保,王志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4)
[5]哈佛群体催眠感受性量表A式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J]. 周爱保,王志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3)
[6]催眠的本质及定义[J]. 李建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09)
[7]催眠和变更意识状态的探索与思考[J]. 孙时进. 心理学探新. 1999(01)
[8]关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及性格的比较研究[J]. 张卫东. 心理科学. 1996(05)
[9]注意策略指导语对催眠和清醒状态下的Stroop效应的影响[J]. 孙时进. 心理科学. 1994(05)
[10]33例清醒与催眠状态脑电图对比分析[J]. 金艳琴,张英华,李鸣果,李系仁,岳冬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05)
博士论文
[1]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不同意识状态的关联[D]. 陈婉珍.浙江大学 2015
[2]催眠感受性与注意、分离、暗示性、TPQ、COMT多态性、脑电图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方莉.四川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暗示放松条件下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的Stroop效应研究[D]. 刘姗姗.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催眠后暗示对Stroop冲突效应的抑制研究[D]. 王志丹.西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10688
【文章来源】: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流程图
1.5 光极布置本研究使用 3×5 的多通道光极架,包括 8 个发射光极(T1-T8)和 7 个接收光极(R1-R7),光极距离为 3cm,共 22 个通道,覆盖在额叶皮层,其中通道 1 所在一侧为左半球。根据国际 10-20 系统,将发射光极 T2 固定在离 Nz(鼻根)点 4cm(用软尺测量)处的额叶位置上。如图 2 所示,红色为发射光极 T1-T8,蓝色为接收光极 R1-R7。fNIRS 测试后,使用三维定位仪(PATRIOTTM System,Vpen V1.0)确定 Nz(鼻根)、AL(左耳前点)、AR(右耳前点)、Cz(中央点)、Iz(枕骨隆突)点,各探头以及通道位置,用 NIRS-SPM 将探头及通道位置与 MNI 空间坐标进行配准,得到与布鲁德曼分区(BrodmannArea,MRIcro)的对应关系。表 1 表示各通道最大覆盖率的对应位置,图 3 表示各通道与布鲁德曼分区的对应关系,黄色表示额极区,绿色表示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灰色表示布洛卡三角区。
图 3 通道布局与布鲁德曼分区的对应关系表示额极区,绿色表示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灰色表示布洛卡三R1-R7 为接收光极。表 1 通道布局与布鲁德曼分区的对应关系道 布鲁德曼分区 通道 布鲁1 额极区 CH12 额2 额极区 CH13 背外侧3 额极区 CH14 布罗4 额极区 CH15 背外侧5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CH16 背外侧6 额极区 CH17 背外侧7 额极区 CH18 布罗8 额极区 CH19 背外侧9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CH20 背外侧10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CH21 背外侧11 额极区 CH22 背外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脑机制再探[J]. 李文福,童丹丹,邱江,张庆林. 心理学报. 2016(04)
[2]自闭谱系障碍的大脑功能性连接研究进展[J]. 申荷永,李新格,朱绘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3]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Ⅲ:简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检验[J]. 王孟成,戴晓阳,姚树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4)
[4]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催眠研究述评[J]. 周爱保,王志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4)
[5]哈佛群体催眠感受性量表A式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J]. 周爱保,王志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3)
[6]催眠的本质及定义[J]. 李建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09)
[7]催眠和变更意识状态的探索与思考[J]. 孙时进. 心理学探新. 1999(01)
[8]关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及性格的比较研究[J]. 张卫东. 心理科学. 1996(05)
[9]注意策略指导语对催眠和清醒状态下的Stroop效应的影响[J]. 孙时进. 心理科学. 1994(05)
[10]33例清醒与催眠状态脑电图对比分析[J]. 金艳琴,张英华,李鸣果,李系仁,岳冬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05)
博士论文
[1]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不同意识状态的关联[D]. 陈婉珍.浙江大学 2015
[2]催眠感受性与注意、分离、暗示性、TPQ、COMT多态性、脑电图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方莉.四川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暗示放松条件下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的Stroop效应研究[D]. 刘姗姗.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催眠后暗示对Stroop冲突效应的抑制研究[D]. 王志丹.西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10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510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