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隐喻在时刻水平上的表盘模拟表征
本文关键词:时间隐喻在时刻水平上的表盘模拟表征
【摘要】:探讨时间隐喻在时刻水平上的表盘模拟表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静态的时刻知觉是否会借助具体的表盘进行表征,对静态时刻的知觉是否会影响空间知觉;实验2通过加工不同的时刻变化及对旋转图形的判断,考察动态时刻的加工是否产生表盘指针的旋转模拟。结果表明,具体时刻的时间隐喻模式表现为表盘模拟,不同于年、月、日等时间的直线型的时间隐喻;加工变化的时刻是以心理旋转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加工方式会影响空间知觉。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具体时刻 时间隐喻 表盘模拟 心理旋转
【基金】: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907) 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BBA08016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089)的资助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1引言隐喻(metaphor)是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来表征抽象的事物(CasasantoBoroditsky,2008),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不同语言形式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刘丽虹,张积家,2009)。Lakoff(1987)和Paivio与Walsh(1993)提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已知、具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瑜;吴澜;;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田灵枝;;人体部位作为源范畴的隐喻构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范继花;;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李菁华;;基于空间视阈的英汉时间隐喻差异性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单宝顺;肖玲;;“下”的语法化历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国宏;刘萍;;谈时间的非空间认知——关于时间的语言学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李瑛;“前后”方位隐喻义的拓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陆欣;;浅析英语隐喻的句法结构特征及其语言学功能[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9 刘礼明;;从古诗英译看英汉时间隐喻异同[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10 朱耕;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蔡有恒;;英汉垂直性空间隐喻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徐英平;俄汉语空间系统多层面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茵;第二代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具身转向[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秀珍;俄汉语时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士超;基于语料库的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认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璐;灾难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刘阳达;语言理解中温度与情绪的心理表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姚诗思;Heart和“心”的概念隐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慧素;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现代汉语方位词习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常姜;英汉词汇中时间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崔洋;对现代汉语中四字格“x前x后”的认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洁;;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孙启耀;;隐喻意义的多义性和可变性及其解读[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石本俊;;隐喻功能的多维思考[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周榕;孙桂英;;隐喻的表象表征及其加工效应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王瑞明;张清平;邹艳荣;;知识背景对信息表征形式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婷婷;;想象还是建构?——摄影中的上海[J];作家;2009年04期
2 曾方本;;外语多媒体优化设计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马菲;项丽玛;;利用知识分类优化中学英语教学[J];文教资料;2007年01期
4 陈东东;知觉性知识表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2年01期
5 吴国来;内隐序列学习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唐世民;;试谈宗教与文化[J];新疆社会科学;1991年05期
7 邵志芳;;概念的多重表征形式及其双极结构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宋金兰;;指代词与真表征——兼论“然”与真的语义关联[J];汉字文化;2010年03期
9 李文玲,刘谦;心理表征及其争论[J];心理科学;1992年01期
10 傅小兰,赵晓东;信息表征形式对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朝霞;;不同条件的预期推理在长时记忆中的表征形式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赵晓东;傅小兰;;信息表征形式对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影响[A];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朱祖祥;沈模卫;;独体汉字字形的多维相似性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何华;;数字比较的十位-个位一致性效应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何清;杨龙;;新疆沙尘暴气象灾害风险性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程勇民;;运动知识的心理表征研究——以羽毛球项目为例[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毕翠华;黄希庭;;计时与计数的相似与差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彩琦;;工作记忆信息表征中的注意效应:ERP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吴颖康;;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框架[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宁宇;建筑彩作修复突破“清代官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春喜;大学校训: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电教站 封士将 广州市骏景中学 容梅;有效整合的应用模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电信综合业务管理[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刘佑生;在竞争中发展检察文化[N];检察日报;2004年
6 记者 赵宝锟;文凭:是真是假 上网便知[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记者 赵宝锟;学历查询技术完善 伪造文凭无所遁形[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任国防;视觉表象表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丁伟;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内部表征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勇;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莉;两种概率表征的贝叶斯推理的加工过程[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卫东;教师个人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润来;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湘敏;高一学生物理问题解决中多元表征能力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于翔;内外部表征方式对风险决策行为影响的眼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芬;概念表征形式对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谭国武;高中力学学习困难的认知结构分析及教学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婷;视角空间理论框架中的言据性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献峰;高中生对斜率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娟;锚点对集中呈现信息条件下单一因果判断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章佳颖;4-6岁儿童数学认知中的多元表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巧文;数形结合的的心理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恒春;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特点及其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0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6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