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发布时间:2017-09-13 13:48

  本文关键词: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性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 女性心理健康


【摘要】:性客体化理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了女性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客体化经历是怎样影响并转化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并与社会理想体型对比产生差距,便形成了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最终导致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和物质滥用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验证了女性自我客体化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研究应关注实验群体的多样化,相关设计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运用脑科学技术探究其认知神经机制。另外还要从预防和干预的角度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展开研究。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关键词】性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 女性心理健康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1037)资助
【分类号】:B844.5
【正文快照】: 1引言性客体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是指女性的身体、身体部位或性功能脱离了本人,沦为纯粹的工具或被视为能够代表女性个体本身(Bartky,1990;孙青青,郑丽军,郑涌,2013)。Fredrickson和Roberts(1997)提出了性客体化理论,解释了西方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的身体通过各种途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红;;中国人身体自我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潘晨t,

本文编号:844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44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9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