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羞耻条件下的内隐道德自我

发布时间:2017-10-06 13:19

  本文关键词:羞耻条件下的内隐道德自我


  更多相关文章: 内隐道德自我 羞耻感 自尊 IAT GNAT


【摘要】: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身道德状况的意识。道德自我是自我意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过去的研究中,道德自我都被放在综合的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概念中,很少有研究对它进行单独的探讨。一些研究者认为情境会对道德自我产生影响(Monin Jordan,2008)。如,被试回忆过去的道德或不道德行为,会改变道德自我状态,对随后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Bandura (1991,2001)认为自我评估是道德自我调节的关键所在,预期或者正在实施个人受侵都会引起情绪反应(内疚和羞耻),但他并没有区分道德自我的自动加工和深度加工。同时,这些看法基本都建立在一定的推理的基础上,个体的道德自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实际上,很少的研究者对此进行具体的探索。Tobia和Anna (2013)首次使用内隐的方法说明了羞耻倾向而非内疚倾向,反应了人们预期或者正在实施不道德行为时的负面道德自我评价。Marco和Luigi(2009)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面对个人道德受侵(moral transgression)做出反应时,通过内隐测量出的消极自我评估是通过羞耻感进行调节的。为了弥补国内研究的缺憾,本研究将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试想象自我和母亲条件下的羞耻事件启动被试的羞耻感,探讨不同条件下被试的道德自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研究一共包含是三个实验,分别采用了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范式(IAT),和The Go/No-Go联想任务(GNAT)范式,探讨了被试对不同条件下(自我、母亲)启动的羞耻感的反应。实验1中,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启动被试自我条件下的羞耻感,采用IAT的实验范式测量被试的内隐道德自我,结果发现:个体道德受侵后的负面的自我评价可以用内隐方法进行测量;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尤其是出现在羞耻条件(和对照组相比较)的个体中。实验2中,采用2(自我/母亲)×2(羞耻感/无羞耻感)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采用IAT的实验范式测量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内隐道德自我,结果发现: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出现在羞耻启动条件下(和对照组相比)的个体中;母亲条件下启动的羞耻感发生了转移,即想象和母亲相关的羞耻事件也会使被试产生个体道德受侵,产生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实验3中,同样采用2(自我/母亲)×2(羞耻感/无羞耻感)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采用GNAT的实验范式测量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内隐道德自我,以及内隐联想测验的范式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实验3进一步证明了实验2的结果,同时表明无论外显自尊还是内隐自尊都不受启动条件的影响。本次研究一共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个体道德受侵后的负面的自我评价可以用内隐方法进行测量。2.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出现在羞耻启动条件下(和对照组相比)的个体中,这说明启动羞耻感对个体内隐道德自我产生了负性影响,而负面的自我评价反过来也可以解释羞耻条件下的个体的行为是为了修复积极的自我印象。3.想象和母亲相关的羞耻事件也会使个体道德受侵,从而产生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这表明个体的道德自我组成成分中同样包含母亲。
【关键词】:内隐道德自我 羞耻感 自尊 IAT GNA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文献综述9-15
  • 1.1 道德自我与内隐道德自我综述9-12
  • 1.1.1 道德自我与内隐道德自我的概念9-10
  • 1.1.2 道德自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10
  • 1.1.3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10-12
  • 1.2 羞耻感综述12-14
  • 1.2.1 羞耻感的概念12
  • 1.2.2 羞耻感的测量方法12-13
  • 1.2.3 羞耻感的启动方法13-14
  • 1.3 道德自我与羞耻感的研究概述14-15
  • 2 问题提出15-16
  • 3 研究内容16-25
  • 3.1 实验一:羞耻条件下的内隐道德自我评价16-19
  • 3.1.1 实验目的16
  • 3.1.2 实验方法16-17
  • 3.1.3 实验结果17-18
  • 3.1.4 讨论18-19
  • 3.2 实验二:自我/母亲羞耻条件下的内隐道德自我评价—IAT范式19-21
  • 3.2.1 实验目的19
  • 3.2.2 实验方法19-20
  • 3.2.3 实验结果20-21
  • 3.2.4 讨论21
  • 3.3 实验三:自我/母亲羞耻条件下的内隐道德自我评价—GNAT范式21-25
  • 3.3.1 实验目的21
  • 3.3.2 实验方法21-23
  • 3.3.3 实验结果23-24
  • 3.3.4 讨论24-25
  • 4 总讨论25-27
  • 4.1 不同启动条件对内隐道德自我的影响25
  • 4.2 集体文化对内隐道德自我的影响25-26
  • 4.3 性别因素对内隐道德自我的影响26
  • 4.4 羞耻条件下的自尊26
  • 4.5 羞耻条件下的负性情绪26-27
  • 5 总结和展望27-28
  • 5.1 本研究的结论27
  • 5.2 创新、不足和展望27-28
  • 参考文献28-32
  • 附录32-39
  • 致谢39-40
  • 在读期间的参研项目及发表的成果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智丰;高隽;钱铭怡;王爱民;张黎黎;汪智艳;;羞耻性自传体记忆:基于自我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英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段慧兰;陈利华;;道德自我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12期

3 张力,周天罡,张剑,刘祖祥,范津,朱滢;寻找中国人的自我:一项fMRI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年05期

4 牡丹;初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调查比较研究[J];前沿;1997年10期

5 樊浩;修养传统与道德自我的建构[J];人文杂志;199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莉;青少年道德自我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82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82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