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群体公法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02:27

  本文关键词:宋代士大夫群体公法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宋代 士大夫 公法观


【摘要】:先秦诸子认为公法泛指国家的法令,它与形形色色的私相对。《韩非子.有度》称:“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是以待任”。除此之外,古代公法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法本质属性中的平等、公正精神,其中亦不乏现代法学理论中所提倡的法律平等、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等宝贵的法律思想的雏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一个强调等级特权与伦理纲常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士人的公法观念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这样历史形态的烙印,对此应该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来分析。 法家提出一切“一断于法”,要一视同仁公而无私。《管子.五辅》谓:“公法行而私曲止”;《管子.任法》:“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先秦法家这种公私对立的观念已经非常尖锐,从而反应了奴隶制渐趋瓦解与封建私有制兴起的转型期人欲之私与天下为公的法观念的冲突。立公灭私的法思想以国家本位为基础,以法尚公平执法原情为原则,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重视与推崇其在治国安邦中的特殊作用。 宋太祖建国初就重视法制建设,建隆四年颁布了宋朝第一部法典《宋刑统》。宋太宗朝,进士及诸科引试日,并以律文疏卷问义,其后的神宗,孝宗更是树立了封建帝王变法和用法的典范。宋朝士大夫阶层亦深感法律的重要,苏东坡说“读书万遍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宋代士人与隋唐士人长于诗赋经义不同,他们更注重追求经世与入世,使得宋代士大夫群体在对待法律的态度上和以法律共治天下的关系上表现出了一种系心于天下的态度。宋代士大夫对法律的公正公平属性的认识也颇合于法的本质,在继承前代公法思想的基础上,宋代士大夫的公法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以法为公的观念;公平执法的观念;天下共治的观念;法的公信力观念。 宋代士大夫对于法的理解在通向法的本质上更进一步,其中有不少的公法思想与观点都超越了时代甚至今天都有它的价值,这些是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但是士大夫作为参与共治天下的统治阶层,他们的“公法观”终究难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在司法实践中,时有执法不公,以权弄法的现象,因此又使公法变为不公。
【关键词】:宋代 士大夫 公法观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09.2;K2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5
  • 一 古代公法概念的界定与简析9-11
  •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
  • 三 研究现状分析11-15
  • 第一章 中国古代公法思想的渊源15-24
  • 一 中国古代公私观的内涵概说15-17
  • 二 先秦诸子公法观的发展17-22
  • (一) 法的原始意义17-18
  • (二) 公法概念的出现18-20
  • (三) 传统公法观的历史局限20-22
  • 三 秦汉至宋历代公法思想概论22-24
  • 第二章 宋代士大夫以法为公的观念24-38
  • 一 宋代士大夫对公法的继承与发展24-26
  • 二 宋代士大夫以法为公观念26-29
  • 三 士大夫公之一法的赏罚观29-34
  • (一) 赏罚唯一的公法观29-31
  • (二) 宽不若严与刑期无刑观念31-34
  • 四 公法观念与天理人情34-38
  • 第三章 宋代士大夫"立善法"与公平执法的观念38-52
  • 一 宋代士大夫"更弊法、立善法"之争38-41
  • 二 慎择良吏与公平执法41-45
  • 三 任法与任人相得益彰45-47
  • 四 落实公平执法的制度保障47-50
  • 五 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的观念50-52
  • 第四章 宋代士大夫法的公信力观念52-57
  • 一 法的公信力概念52-53
  • 二 宋代士大夫法的公信力观念53-55
  • 三 法的公信力降低的主要原因55-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云云;;千年瓷都史话[J];当代江西;2011年07期

2 李春青;;在讽谏与娱乐之间:“文人趣味”生成的历史轨迹[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李泓冰;;有了“四千万”,丢了什么[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1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子龙;;李白《宴姑孰亭序》原说[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2 吴辉;;经络、诊断、用药及临证基础技能[A];中国针灸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丁福林;;中华书局点校本《南齐书》校勘记辨正[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宋丽华;于赓哲;;中古时期医人的社会地位[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5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6 李磊;;江左士风在陈朝的延续及其终结[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红信;朱红亮;;宋代的朋党思想及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8 王玲;;北京传统文化与首都文明建设[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9 李华东;;朝鲜书院建筑述略[A];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C];2002年

10 夏辉映;;试析郑观应的道器论及其教育主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建国;皇亲贵戚与新兴士大夫阶层的融合[N];团结报;2011年

2 黄晓峰 吕晓闽;虞云国谈宋代士大夫与政权[N];东方早报;2011年

3 费天;电影是国力的一部分[N];经理日报;2002年

4 林梦达;函绵邈于尺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梁建国;北宋官员的干谒[N];团结报;2009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文;作家与买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王德安;四季表现闲适生活[N];中国商报;2004年

8 李星;关注百姓命运 回归“恒常”伦理[N];陕西日报;2011年

9 张剑锋;天变到底足不足畏[N];学习时报;2010年

10 记者 阮锡桂 通讯员 谢祖陆;三坊七巷“试水”旅游市场[N];福建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同乐;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战秀梅;北宋士大夫地方教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里扬;北宋士大夫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5 谢秉洪;《汉书》考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7 谭凯;批评与重建—熊十力徐复观知识分子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李真真;蜀党与北宋党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陈文辉;传统文化对周作人的影响以及周作人的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东亮;宋代士大夫群体公法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敏;家国之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娇娇;宋代士大夫在法律运行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崔文彬;宋代士大夫与佛教[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悦;从周密笔记看南宋士大夫的文化生活和心态[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6 王阔;尴尬与矛盾:宋代妾的地位和形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段娟娟;魏晋南朝士大夫旅游活动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何维娜;士人风流[D];宁波大学;2012年

9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俊;晚期乡宦居乡生活的文化史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6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06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