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王政所穷”:范氏义庄与宗法制帝国修复机制
本文关键词: 范氏义庄 宗族 宗法制 秩序 出处:《天府新论》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家国同构的宗法一体化结构是中国古代王朝修复机制的核心机理,而唐宋之际宗法家族制却面临倾颓之虞,以范氏义庄为代表的新型宗族,以共有族产整合族人,兴办义学培养官员,克服了科举制下官僚身份的一次性和家产均分制下财富日益稀薄化的难题,成功实现了官僚士大夫的累世再生产和宗法家族的长存不堕,修复并强化了作为中华帝国根基的宗法一体化机制,使得宗族稳固地成为帝国秩序生产的载体和社会整合的基本单元,并最终型塑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Abstract]:The patriarchal structure integration is the core mechanism of isomorphic China ancient repair mechanism, and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patriarchal family system is facing danger of crumbling, new clan to fan's charity group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otal production, to integrate people, set up free schools training officials, overcome the bureaucratic identity unde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average disposable property under the system of wealth is becoming thinner problem,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reaucratic power of reproduction and the patriarchal family forever does not fall, repair an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hinese Empire as a patriarchal foundation, makes the clan firmly become the basic unit carrier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imperial order production, and the final shape of ancient China super a stable soci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分类号】:K244
【正文快照】: 一、宗法制帝国的修复机制在古代中国,国家与国民之间存在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中间层次,即宗法家族,这一传统由来已久。周人在“嫡庶之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大宗统率四小宗”的古宗法制,在“井田之制”的基础上厘分权力,封建子弟,“天子建国,诸侯称家”(《左传·桓公二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J];社会学研究;2008年02期
2 程民生;;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J];史学月刊;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 llan Barr(白亚仁);论《王者》的由来[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陈瑞;;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冯尔康;;清代宗族的社会属性——反思20世纪的宗族批判论[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4 刘洋;;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原因与内容[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6 卜复鸣;;传统造园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7 唐莉英;;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意境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8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金俊;;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张全明;张舜;;宋代人的读书风气与高雅境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希清;论工安石的贡举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2 何忠礼;;苏轼在黄州的日用钱问题及其他[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3 韩f;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J];历史研究;2003年04期
4 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J];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5 刘复生;;理想与现实之间——宋人的井田梦以及均田、限田和正经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J];社会学研究;1993年06期
7 钟年;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4年03期
8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理学——兼论理学对科场时文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9 孙立平;中国传统社会中贵族与士绅力量的消长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10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浩;;论中国的“亲”与“戚”[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2 杨一江;京族宗法制存在形态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3 晁福林;试论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发展和衍变[J];史学史研究;1999年01期
4 张君;试论楚国的宗族制及其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5 马新;;里父老与汉代乡村社会秩序略论[J];东岳论丛;2005年06期
6 高婧聪;;“宗法”语词考索[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韩凝春;明清塾师初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03期
8 宋汉理;《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800—1600年)[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02期
9 田昌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J];学术月刊;1997年01期
10 雷冬文;嘉庆年间天地会在广东复兴的社会根源[J];历史档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卞利;;祁门六都村的社会变迁与宗族管理简论[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萱;;面朝大海 迎着风暴——从民间公益看宗教、宗族与NGO[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吴羽;;一个典型屯堡村落的历史与宗族——九溪村个案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亚群;;泉州侨乡宗法习俗窥探[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5 张海云;;试论秦的宗法制与宗法观念[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6 王小丁;;汉族小农经济与宗族共同体[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7 张巩德;张晓萍;;晋国智氏宗族的灭亡[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8 麻国庆;;祖荫下的社会认同:宗族、同族与门中——“传统”的复兴与创造的东亚人类学的比较研究(发言概要)(草稿)[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卫琳;赵定涛;梁j;;我国合同秩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10 黄凯南;;秩序扩展与停滞: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交互作用[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凤芹 王询;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N];西部时报;2007年
2 新华社记者 梁思奇;联宗祭祖有碍“清明”[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庄孔韶;把种子埋在土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粟品孝;宗族史研究的硕果[N];新闻出版报;2000年
5 刘凤芹 王询;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N];西部时报;2006年
6 刘文彪;让“宗族派性”走开[N];社会科学报;2001年
7 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肖唐镖;宗族因素是如何影响村民选举的[N];北京日报;2009年
8 游国珍;前团村的嬗变[N];抚州日报;2010年
9 刘宗信;宗族宗派势力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及对策[N];中国社会报;2003年
10 李忠东;乐安:百名民警进村入户化矛盾促和谐[N];抚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D];厦门大学;2003年
3 方卿;专制与秩序[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福胜;法治的人性基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黄晓燕;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罗衍军;革命与秩序[D];浙江大学;2006年
9 崔刚;会计治理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叶笑云;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斯亮;近代思想家对宗法制的评析[D];鲁东大学;2013年
2 莫书有;传统与转型:村落宗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炯;湘东泉村宗族的社会结构与变迁[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夏循祥;宗族弱化与村民自治关系研究——以武汉市屏风村为例[D];武汉大学;2004年
5 余丰;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抑——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D];厦门大学;2001年
6 陈明义;嬗变的村庄[D];福州大学;2003年
7 何仁美;明清以来赣北地区宗族的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2年
8 卞国凤;范仲淹宗族福利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冯雪俊;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格独立化倾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雷鸣;政治体系中的信任与秩序[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80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8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