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河水患与治黄保漕时空变迁述论

发布时间:2018-03-05 21:44

  本文选题:明代 切入点:黄河水患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明代黄河几乎无岁不灾,灾害范围之大几乎遍及河南中东部、山东西北部和西南部、南直隶北部。明代前期(1368-1505年)黄河水患主要发生在河南开封府,黄河决口北流的一支既影响到山东张秋运河畅通,也造成徐州以下黄河段水量不足,治黄保漕的重心在于堵住黄河北决,解除黄河水患对张秋运河的威胁;治黄保漕的主要措施是在黄河北岸筑长堤,在黄河南岸疏浚河道,使河水主要行经在黄河故道一线。明代后期(1506-1644年)黄河水患转移到河南、山东、南直隶三省的交界之地,河道在归德与徐州间南北滚动、忽东忽西,形成多支岔流,决口漫溢发生,济宁至淮安间的运道时通时塞;治黄保漕的重心区也转移到此段运河,开挖新运河以避黄河水患与加固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以"束水攻沙",成为治黄保漕的主要举措。然而,黄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属性以及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在当时的治河技术条件下,不可能根治黄河水患。有明一代,黄河水患与治黄保漕相始终。
[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 the Yellow River had almost no years of disaster, with a wide range of disasters covering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Hena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Shandong,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ern Zhili.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1368-1505, the Yellow River flood mainly occurred in Kaifeng, Henan Province. One branch of the north flow of the Yellow River not only affects the smooth flow of the Zhangqiu Canal in Shandong Province, but also causes the shortage of 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section below Xuzhou.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Yellow River protection channel lies in blocking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removing the threat of the Yellow River flood to the Zhangqiu Canal. The main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Yellow River are to build a long embankment on the north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o dredge the river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so that the river will mainly pass through the main line of the old Yellow Riv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flood disaster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transferred to the border areas of Henan, Shandong, and South Zhili provinces. The river course rolled north and south between Guide and Xuzhou, and suddenly east and west, forming many branches of fork flow, the crevasse overflowed, and the transportation channel from Jining to Huai'an was filled with traffic jams.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Baocao was also transferred to this section of the canal. Digging a new canal to avoid the flood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strengthening the embankment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order to "harness water and attack sand" has become the main measure to control the Yellow River and protect the canal. However, the natural property of the high sediment content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serious problem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iver control technology at that time, it was impossible to cure the Yellow River flood at all times.
【作者单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基金】: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研究”(项目号:10CZS039) 国家科技基础性研究专项基金“中国运河图志编研”(项目号:2014FY210900)
【分类号】: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祥成;;“变救为助”与“以贷代赈”——1931年江淮大水农赈理念及其机制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2 朱凤祥;;我国清代自然灾害与小农经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3 朱凤祥;;自然灾害对清代小农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破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4 王鑫宏;;论民国时期河南省农业自然灾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5 彭修华;;试论魏晋南北朝的灾害及其救灾措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张宝林;;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7 谢永刚;张佳丹;;我国当代救灾制度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罗国亮;;新中国减灾60年[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9 张玲;;清代河南烟草的种植与分布[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10 郎元智;;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君;;建国以来我国抗灾减灾的经验及其启示——以抗震、抗洪、抗击“非典”为例[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书越;;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3 史宏蕾;;晋南稷王文化田野考察研究与新绛稷益庙壁画图像文化探索[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龚光明;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荆杰;近代中国东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61-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光勇;东亚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主义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8 赵玉田;灾荒、生态环境与明代北方社会经济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应斌;三年困难时期代食品运动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黄胤;元代江西地区灾荒和赈恤资料汇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修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管慧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霍速;清末东北灾患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邹婷婷;政府灾害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力勇;清代顺天府旱灾与禳灾初探[D];暨南大学;2011年

9 林焕鹏;清代广州府自然灾害与防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赵春霞;沙尘暴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72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72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c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