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徽州“义男”新探——以嘉靖祁门主仆互控案为中心
本文选题:明代 切入点:徽州 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明代徽州的"义男"包含两类身份、地位不同的群体,一类是作为异姓继承人的义男,一类是作为奴仆的义男,前者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人身自由,而后者则没有。作为奴仆的义男,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异姓继承人。嘉靖年间徽州祁门县的一件主仆互控案文书显示,义男也是佃仆,但不必为主家提供劳役服务,仅需供奉主家祖先的牌位,元旦到主家拜年。这说明,主家与佃仆的关系绝非一成不变的。该案中互控的两家,主仆关系自明初确立,延续了百余年。由于主仆双方经济地位发生变化,主仆关系受到冲击,但官方的判决依然维护主仆关系。徽州的佃仆制之所以长期延续,既有深厚的经济基础,也与国家权力的维护、宗族势力的强大密不可分。
[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 the "Yi Men" in Huizhou had two kinds of identities: one was the righteous man who was the heirs of different names, and the other was the righteous man as a slave. The former had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complete personal freedom. But the latter did not. The righteous male, as a slave, could in some cases be transformed into a heirs of another surname. During the period of Jiajing, a master and servant case file in Qimen County, Huizhou, showed that the righteous man was also a tenancy servant, but it was not necessary for the main family to provide service of servitude. Just to worship the ancestral tablets of the master's family, New Year's Day went to the master's house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 This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ter's house and the tenant's servant is by no means fixed. In this ca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ter and servant has been establish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It lasted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Because of the change in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master and the serva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ter and the servant was affected, but the official judgment still maint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ter and the servant. Also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state power, the strong clan forces inseparable.
【作者单位】: 黄山学院思政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ZS108) 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项目(2013xhwh003)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和惠;;明代徽州佃仆制考察[J];安徽史学;1984年01期
2 邹怡;;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3 居蜜;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法制度与土地占有制——兼评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J];江淮论坛;1984年06期
4 南炳文;;从“三言”看明代奴仆[J];历史研究;1985年06期
5 栾成显;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J];历史研究;2005年03期
6 蒿峰;明代的义男买卖与雇工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7 陈静宇;;明代社会文化的演化对通俗小说的影响[J];学术界;2012年02期
8 许文继;“义男”小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04期
9 汪庆元;明代徽州“义男”考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薛贞芳;徽州谱牒述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王昌宜;;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吴媛媛;;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8 赵华富;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9 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买卖与婚配[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10 赵峗;纳税单位“真实”的一面——以徽州府土地数据考释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忠鑫;;明代前期祁门地方社会与赋役制度——徽州文书残卷《百户三代总图》考析[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周礼;范成梅;;徽商与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伯山;;徽州文书遗存的原因[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阿风;;卖身“婚书”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5 彭超;;再谈火佃[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6 顾月琴;;明清时期民间识字教材——杂字[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康健;;明代徽商程神保家世考论[A];明代国家与社会——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一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3年
8 高寿仙;;明代淮安人口数额初探[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9 刘纯彬;李顺毅;;明代华北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分析——生产要素角度的描述与估计[A];明太祖与凤阳[C];2009年
10 张佩国;;走向产权的在地化解释——近代中国乡村地权研究再评述[A];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方立松;中国传统水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伟;中国专制王朝衰亡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永福;山西票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龚汝富;明清讼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8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罗海山;传统中国的契约:法律与社会[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运刚;论金朝的括地政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3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环宇;清代“赘婚”制度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6 汪晓健;明清徽商典当业盛衰与现阶段我省典当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蒋甲琛;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永志;侯外庐土地国有论及其思想史意义[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J];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2 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3 张研;对19世纪中期以前安徽佃农经济的考察[J];清史研究;2003年04期
4 蒿峰;明代的义男买卖与雇工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5 许文继;;“义男”小论[J];文史知识;2001年11期
6 刘建明;;明洪武、弘治年间文化政策与文言小说创作[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刘晓;元代收养制度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0年03期
8 栾成显;;明清庶民地主经济形态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9 许文继;“义男”小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04期
10 汪庆元;明代徽州“义男”考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许文继;“义男”小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04期
2 汪庆元;明代徽州“义男”考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1期
3 椨振华;;郑成功时代的对外尶易和对外尶易商[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年01期
,本文编号:1635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3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