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吐蕃政权属性与政治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16:29

  本文选题:唐代吐蕃 切入点:吐蕃政治 出处:《中国藏学》2013年S2期


【摘要】:唐代吐蕃崛起后与李唐的接触情形,在李唐的错误策略下使得吐蕃成为李唐焦头烂额的重大问题。而李唐对吐蕃的错误策略,其因应是在于其对吐蕃的认知不够清楚而导致的错误判断。文章通过分析当时唐蕃双方所遗留的碑铭、书信等文字史料,并对近人的研究加以检讨,探明唐代吐蕃的政权属性与政治文化。文章认为,由吐蕃第八代赞普布岱贡杰的称号lha btsan po(天赞普)有别于rje(王)的称谓可知,开始对外发展的雅隆悉补野部为了加强号召力使用了独特的称号。《赞普世系表》里的神话则描述吐蕃的赞普以神之子下凡为号召,并界定出赞普、贵族与平民间的分别就是神与人的分别,即是以神统人。而吐蕃的赞普在天子思想之下,扩张成为了吐蕃的对外政策。而以西藏高原的形式与气候分析,吐蕃虽兼具农牧两种经济形态,但农业的效益会大于游牧,并在盐粮交换的情况下,形成了以农统牧的状态。另,在好神鬼而多疑猜的情形下,吐蕃的盟誓行为相当盛行,而王室、贵族与平民间的差异则是神与人之间的差别,阶级相当的严明,使得吐蕃各部落相互敌视、连年征战的血亲复仇制也由命价赔偿制取代,由此减少各部的矛盾,也形成吐蕃的政治文化。
[Abstract]:After the rise of Tubo in Tang Dynasty, the situation of contact with Li Tang made Tubo become a major problem in Li Tang's bad strategy. And Li Tang's wrong strategy towards Tubo, The response lies in the wrong judgment caused by its lack of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ubo.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scriptions, letters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left by the Tang and Tibetan sides at that time, and makes a review of recent stud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litical proper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of Tubo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title lha btsan poo of the eighth generation of Tubo Zambudai Gongji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itle of Rjee (King). In order to strengthen its appeal, the Ministry of Yalong Seibuye, which began its external development, used a unique title. The mythology of the Zampu Family Table describes the Tibetan Zampo's call to the son of God and defines the Zamu.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bility and the common peopl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d and man, that is to say, the people are ruled by God. Under the thought of the son of Heaven, the Zamu of Tubo has expanded into the foreign policy of Tubo, and in the form of Tibetan Plateau and climate analysis, Although Tubo has two economic forms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he benefits of agriculture will be greater than those of nomads, and in the case of salt grain exchange, it will form a state of unified farming. In addit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good gods and ghosts with many doubts and guesses, the vows of Tubo are quite popular.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oyal family, the nobility and the common peopl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ods and the people. The class is so strict that the tribes in Tubo are hostile to each other, and the blood family revenge system of successive years of war is also replaced by the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cost of life, thus reducing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ministries. Also form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ubo.
【作者单位】: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
【分类号】:K242;D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巴卧·祖拉陈哇 ,黄颢;《贤者喜宴■》摘译[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2 林冠群;;“赞普”释义──吐蕃统治者称号意义之商榷[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艳玲;李世勇;;浅析蒙元与甘青藏族关系的建立及民族间的友好往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崔永红;也谈西王母[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3年03期

4 三木才;;关于“苯神血祭”仪轨与都兰吐蕃古墓——吐蕃殡葬文化研究系列之一[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3期

5 罗敏;周翔飞;阿绒甲措;;川西康区主要藏族民间世俗性歌舞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阿旺;;吐蕃法律综述[J];中国藏学;1989年03期

7 格桑达吉;;松赞干布经济思想初探[J];中国藏学;1989年04期

8 熊文彬;;吐蕃时期佛典翻译管窥[J];中国藏学;1992年02期

9 陈践践;;《P.T.990如来佛降服大王记》译注札记[J];中国藏学;1992年02期

10 李锦,仁真洛色;论藏族文化史的分期[J];中国藏学;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卫;清代青海藏族社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鉴潍;宁玛派隆钦饶绛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游志能;民族习惯法的经济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继光,郑炳林;敦煌汉文吐蕃史料综述——兼论吐蕃控制河西时期的职官与统治政策[J];中国藏学;1994年03期

2 王小甫;;文化整合与吐蕃崛兴[J];历史研究;2009年04期

3 金滢坤;吐蕃节度使考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丽霞;;吐蕃盟誓中宗教因素辨析[J];西藏研究;2008年06期

2 马德;;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敦煌研究;2008年05期

3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焦自云;汪永平;欧雷;;关于吐蕃时期城市的几点思考[J];华中建筑;2012年06期

5 才让太;七赤天王时期的吐蕃本教[J];中国藏学;1995年01期

6 王皓浩;;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汉文便贷契问题小议[J];黑龙江史志;2014年03期

7 杨杨;;浅析吐蕃时期藏区僧人产生的政治与文化背景[J];丝绸之路;2011年14期

8 陈炳应;从敦煌资料看儒学对吐蕃的深刻影响[J];敦煌研究;2004年04期

9 周毓华;;论吐蕃时期的政治与宗教关系[J];西藏研究;2008年05期

10 霍巍;;突厥王冠与吐蕃王冠[J];考古与文物;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佛教研究的成果与问题[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党燕妮;;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民间佛教信仰[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马德;;从敦煌史料看唐代陇右地区的后吐蕃时代[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李永宪;;吐蕃“赫面”习俗的考古学观察[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陆离;;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7 陆庆夫;陆离;;试论吐蕃统治郭煌的基层组织[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陆离;;吐蕃统治时期敦煌酿酒业简论[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王尧;;吐蕃文献叙录[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10 霍巍;;于阗与藏西: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两地间的文化交流[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亚莎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吐蕃系”绘画:印度-尼泊尔范本的直接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佐藤有希子 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刘晓东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译;毗沙门天像的图像形成于敦煌吐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兴碧;措美镇发现吐蕃时期珍贵文物[N];山南报(汉);2006年

4 记者 尕玛多吉;西藏:吐蕃时期壁画有新发现[N];光明日报;2013年

5 记者 杨正林;墨竹工卡县唐加寺新发现吐蕃时期古壁画[N];西藏日报(汉);2013年

6 根秋多吉;穿过岁月的河流[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7 危兆盖;四川石渠县发现吐蕃时期石刻群[N];西部时报;2013年

8 记者 晓勇;我区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任务[N];西藏日报;2010年

9 达瓦次仁;形体优美 苍劲有力[N];西藏日报;2002年

10 撰稿 王婷;四川石渠县发现大规模吐蕃石刻群[N];中国文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屹;吐蕃时期藏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任小波;吐蕃盟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冯智;吐蕃东向发展与融合——赤祖德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国;盟誓与吐蕃社会[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2 益西曲珍;略论吐蕃时期王室女性[D];西藏大学;2011年

3 南杰多吉;吐蕃时期佛经目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扎西才让;从古藏文文献看吐蕃教育发展形式[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5 黎同柏;吐蕃行政法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6 旦知介布;吐蕃时期盟会制文献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才;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制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白占功;佛教在吐蕃的初期传播情况[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海红;公元7-9世纪吐蕃盟誓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田峰;吐蕃交通四题[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6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86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5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