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吴与弼教育生平探源

发布时间:2018-05-14 10:35

  本文选题:吴与弼 + 圣贤 ; 参考:《兰台世界》2013年30期


【摘要】:吴与弼终身以理学所描绘的"圣贤"作为行为准则,潜心研究儒学经典,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他一生贫困与疾病交集,却始终坚信人性本善的信条,并以教育传播理学思想为己任,其桃李满天下,为后世的经学发扬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he "sages" described by Wu and PIL as the criterion of the "sages" as a code of conduct, h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ushed it to a new height. However, his life of poverty and disease has always believed in the creed of the good nature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edu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eo Confucianism as his duty, and his peach and plu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ter studies.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G529;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发;;吴与弼对朱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陈奇;明朝前期吴与弼的兼采朱陆之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李霞;明初理学向心学的演变[J];江淮论坛;2000年06期

4 张运华;;论吴与弼对陈献章之影响[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琼;;近三十年薛tD哲学思想研究述评[J];船山学刊;2010年03期

2 邹建锋;;中国历代吴康斋研究综述(1460-2010)[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琼;生命践履与“性天通”——薛tD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锋航;明初朱子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灼暖;陈白沙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汤青岚;邹守益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江涛;薛tD与明初朱学[D];浙江大学;2011年

4 赵丽;论胡居仁在明代教育史中的地位[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峻歌;明初理学思想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王蕊;陈献章退隐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付忠莲;明儒吴康斋道德修养理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丽娅;胡居仁居敬工夫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9 张俊华;罗伦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赵海峰;蔡清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树俊;;略论胡瑗理学产生的时代环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马旭辉;;张h;的理学化史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史革新;;孙奇逢理学思想综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解茗;;朱熹论兵家[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4期

5 赵园;明清之际士人的豪杰向慕与理想人格追寻——以易堂诸子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6 周少川;试论许衡的历史思想[J];史学月刊;2005年09期

7 王瑞明;;孤忠大节——文天祥的“道”[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张艳丽;;论明代士大夫对管仲的评述[J];管子学刊;2009年04期

9 高翔;;论清初理学的政治影响[J];清史研究;1993年03期

10 成积春;;论康熙以“理”治国的理论与实践[J];齐鲁学刊;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戈春源;;试论六朝吴地经学的特点及其影响[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4 李华瑞;;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5 黄明珍;;试论董仲舒的大一统观[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6 郝虹;;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与东汉党人的人生价值观[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7 郝虹;;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与东汉党人的人生价值观[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赵琦;;大蒙古国诸汗身边的汉人与儒学[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9 韩志远;;元代的漳州[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孙培青;;试论唐代《五经正义》编写的历史经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献中心 郑成宏;高丽女性与蒙古族接受儒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魏宗禹;傅山的学行与儒学[N];太原日报;2007年

3 陈宗光;走进庆元古村落[N];丽水日报;2006年

4 陆蔚;唐代云南的儒学传播[N];云南日报;2001年

5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魏星斗;历史上的永登教育[N];兰州日报;2005年

7 江林昌;五千年中国学术史[N];光明日报;2006年

8 毕延河;康熙的文化宿命[N];扬州日报;2006年

9 杨福仁;恩泽张载后裔的三件官府公文[N];中国档案报;2005年

10 马来平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明末清初儒学与科学的冲撞与调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荣钧;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3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王万志;金代区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单晓娜;理念与行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世文;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克兵;朱熹知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秦跃宇;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10 卢睿蓉;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多视角考察[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楠;《盐铁论》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志伟;论经学与汉武帝的政治变革[D];南昌大学;2006年

3 刘志华;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研究(1368-1522)[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张循;周秦间孔门私学组织的成立及其在黄河流域的迁变[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海棠;儒学在元代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祥东;汤斌理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李海林;薛tD对程朱理学的体认与实践[D];山西大学;2007年

8 乔敏;颜光敏及其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廖峰;陈白沙的历史世界[D];贵州大学;2007年

10 许从彬;宋代女训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7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87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d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