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疆行省体制下政区建置的几个问题
本文选题:新疆省 + 行政建置 ; 参考:《西域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新疆行省体制下的分县拥有独立于所属县的治权,应等同于县看待。多数的府不设附郭县,而是保留了原有的直辖地,是清政府因地、因时制宜对府级建置辖地规则做出的合理变通。南疆新设州、县命名的突出特点是沿用汉代地名,体现了清统治者巩固与强化对这一地区统治的政治期望。政区建置变动以升置和增置为主,个别政区隶属关系、治所与辖境的变更值得关注,反映了地方利益集团博弈对政府决策和政区建置的影响,体现出建省前后新疆政治、经济、地理方面所产生的变化。行省体制下的新疆政区建置变动频繁,并没有达到成熟状态,与建省前相比,新疆政治格局延续了"以北制南"的传统方针。
[Abstract]:Under the system of Xinjiang province, the county has the power of administration independent of its own county, which should be treated as county. Most of the prefectures did not set up attached Guo County, but retained the original jurisdiction, which was a reasonable modification to the rules of establishing jurisdiction at the government level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new state and county naming in southern Xinjiang is the use of the place names in the Han Dynasty, which reflects the political expectation of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rule of this region. The cha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districts are mainly promoted and added, and the changes in the subordinate relations of individua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the governance and the territor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This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game of local interest groups on the decision-making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and reflects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Xinjiang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vince. A change in geography.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Xinjiang under the provincial system has changed frequently and has not reached a mature state.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vince, the political pattern of Xinjiang has continued the traditional policy of "the north governs the south".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
【分类号】:K249;D69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恒;;清代甘肃分征佐贰与州县分辖[J];史学月刊;2013年06期
2 吴福环;我国边疆治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举措──论新疆建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王力;;晚清满汉关系与新伊分治[J];西域研究;2010年02期
4 齐清顺;清代新疆行政体制变革的重大胜利──纪念新疆建省110周年[J];西域研究;1994年02期
5 吴轶群;;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3期
6 郭润涛;;新疆建省之前的郡县制建设[J];西域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强;;清末东北移民实边政策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王保林;;琅邪的历史变迁[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付际红;;清朝前期承德府、厅、州、县的设置及原因[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4 马天卓;;社会变革时期的基层城市新建——以清代新置县级城市的营建为个案[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王恩春;;试析帕米尔问题的由来[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王恩春;;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颜杰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试探[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年02期
8 赵君;;试论西藏地方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赵尔丰[J];中国藏学;2008年02期
9 冯洋;;西汉地方长官地域回避制度——以郡守(国相)、县令(长)为中心[J];研究生法学;2011年02期
10 白英;;简述晚清时期的齐默特色木丕勒[J];东北史地;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逸友;;托克托城名考辨[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2 张永江;;试论17—18世纪蒙古各部成为清朝藩部的途径与方式[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珂;当代中国专区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周仁标;省管县改革的动因、困境与体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3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虎;省直管县模式下构建县级服务型政府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黄苑野;战国秦汉上郡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贤品;《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亚鹏;地方政府层级改革中的省管县实现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徐帅;西汉王国的傅、相制度[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帅;宋代乡村社会空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傅林祥;;清雍正年间的次县级行政机构及其职能探析[J];清史研究;2011年02期
2 胡恒;;关于清代县的裁撤的考察——以山西四县为中心[J];清史研究;2011年02期
3 纪大椿;;新疆建省余事述议[J];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01期
4 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J];西域研究;2002年01期
5 王希隆;《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J];西域研究;1996年01期
6 左之涛;晚清满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探析[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胡恒;;清代福建分征县丞与钱粮征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尔琴;隋唐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01期
2 陈业新;;清代皖北地区行政区划及其变迁[J];清史研究;2010年02期
3 傅林祥;;晚明清初督抚辖区的“两属”与“兼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刘炳阳;;明代河南府行政区划沿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安京;;清朝消极治台政策与台湾行政区划的设置[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03期
6 浦善新;先秦行政区划钩沉(上)[J];中国地名;1999年04期
7 傅林祥;;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1期
8 毋有江;;天兴元年徙民与北魏初年的行政区划[J];历史研究;2007年05期
9 王天成;;辽宁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四)[J];兰台世界;2009年07期
10 王培利;;浅析楚亡汉兴的行政区划原因[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敏;;南北朝扬、徐等州的行政区划与“苏北落后于苏南”的历史成因[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治安;;元代中原投下封地置路州发微[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3 王■勺;;明代贵州行政区划的确立与职官设置[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段伟;;清代朱家角的水环境[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6 樊文礼;;唐代羁縻府州的类别划分及其与藩属国的区别[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7 李峰;张焯;;西汉“太常郡”考述[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8 宋馥香;;祝穆《方舆胜览》的著述旨趣及其编纂特点[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程尼娜;;元代朝鲜半岛征东行省研究[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廖心一;;略论明朝后期嘉兴府争田[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健礼;元朝对藏区的统一和对乌思藏的施政[N];西藏日报;2007年
2 张崇旺;明清江淮的水事纠纷[N];光明日报;2006年
3 余贤杰;民国时期榆中县行政区划沿革[N];兰州日报;2006年
4 樊树志;说滥了的“封建”[N];经济观察报;2006年
5 宋亚平;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6 何先龙;水东宋氏土司与贵州的渊源[N];贵州政协报;2005年
7 周保民、刘一清;新安故城:千年古城盼新生[N];深圳商报;2000年
8 何瑜;清代的台湾政策[N];学习时报;2004年
9 ;大事记[N];哈尔滨日报;2006年
10 吴光范;古城旧县入地名[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大海;政区变动与地方社会构建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山东大学;2007年
5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漫;清初(1644—1684)省级行政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雪芝;《宋史·地理志·京东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沈岩;元代朝鲜半岛女真人的分布与行政建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卢绪友;融入东三省—清代哲里木盟行政建置变迁及相关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梁媛媛;战国时期秦国民族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魏晓金;清代乌鲁木齐城市兴起与演变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7 马云;科塔借地之争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8 李雅璇;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行政建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湘闽;明代安顺地区行政区划特点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10 王惠霞;两汉兖州刺史部官吏[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44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4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