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商业领域中的雇佣经营

发布时间:2018-06-16 04:36

  本文选题:晚明 + 商业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商业领域中的雇佣经营的雇佣对象是侧重于商务能力和管理经验,与通常意义上雇佣劳动相比具有特殊性。雇佣经营的情形在晚明商业中较为常见,社会上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职业化色彩的受雇经营者群体,作为商人的"伙计"、店铺"主管"或为徽州商人担任"掌计"。受雇经营者在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中处于管理层次,在雇主支配下负责具体的业务管理和交易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自由身份,不因雇佣劳动而与雇主发生等级关系,在司法上也不按雇工人对待,并且这些实际状况在法律的变动中亦得到体现。雇佣经营有助于解决对经营性人力资源的需求,商业组织因之扩大,更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成为可能。
[Abstract]:The object of employment in the field of business is to focus on business abilit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which is special compared with wage labor. Th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management was more comm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business, and there appeared a group of employed operators with certain professional color in the society, as the "man" of the businessman, the "supervisor" of the shop or the "master" of the Huizhou merchant. The employed operator is in the management level in the 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the commercial activity, is in charge of the specific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 transaction activity under the employer's control, has the free identity in the real life, does not have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 with the employer because of the wage labor, Nor are they judicially treated as employees, and these realities are reflected in changes in the law. Employment helps to meet the need for operational human resources,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s expand, making it possible to scale up business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基金】: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2lslktzilsx-07)
【分类号】:K248.3;F27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金玉;;试说明清时代雇佣劳动者与雇工人等级之间的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醒世姻缘传》与《聊斋志异》俗信描写之比较[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2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3 潘慧琼;;明代通俗小说中慕色徽商形象的文化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民间禁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刘道胜;;明清徽州的民间调处及其演变——以文书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姚国艳;;明朝芜湖榷关法制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刘道胜;凌桂萍;;明清徽州分家阄书与民间继承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孙瑜;;论蓄妾制及妾的社会地位——以明清时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9 林娜娜;;冲破禁欲的樊篱——论“三言”“二拍”的情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罗丹;;析《二刻拍案惊奇》名量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蒲应秋;;明清时期女子缠足风行现象窥探[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阿风;;卖身“婚书”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4 张升;;晚明清初江南征稿之风初探[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5 姚秀兰;;近代中国律师制度探析[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6 沈永福;;德性、制度与利益——传统诚信运行的三个路向[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7 刘正山;;土地兼并的历史检视[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8 谭家齐;;进退两难——从晚明沿岸搁浅船只的遭遇看东亚海洋活动的风险[A];明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9 沈文凡;全崴;;文学传播视角下的明末拟话本评点[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辑)——中国文论的直与曲[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马高洁;明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6 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7 闻以军;遗失物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林惠;明朝对海盗的打击及其相关法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秦琴;《闲情偶寄》雅俗共赏的戏曲语言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建华;;臼井佐知子著《徽州商人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5年2月出版[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7年00期

2 唐力行;;论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史学;1992年03期

3 王日根;;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观念及其超越[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4 孟淼;杨波;;徽州商人文化的兴起与明清江南学术的转变[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6期

5 张崇旺;;谈谈徽州商人的宗教信仰[J];安徽史学;1992年03期

6 李碧华;;一饼三绳[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年04期

7 ;“商何负于农”、“贾何负于儒”的提出[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王颖;;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文化素质探析[J];兰州学刊;2008年10期

9 陈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与家族主义[J];江淮论坛;1992年02期

10 鲍杰;苏绍周;;一个鸭蛋发家的百万富翁[J];江淮文史;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松浦章;;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蒋中意;追根溯源话婺商[N];金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强;晚明商业资本的筹集方式、经营机制及信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清;商人、商路与区域兴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5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25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6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