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芍陂的水事纠纷及其治理
本文选题:明清 + 芍陂 ; 参考:《中国农史》2015年02期
【摘要】:明清两代,芍陂地区频发水事纠纷,纠纷的类型主要有占垦芍陂纠纷、河源阻坝纠纷、拦沟筑坝纠纷、盗决塘埂纠纷、罾网张?纠纷五种。芍陂多元化水事纠纷的产生,与芍陂水生态环境负向变迁、行政区划与水利边界的矛盾、经济利益的冲突不无关系。针对芍陂多种水事纠纷的不同情况,明清地方官府和民间社会通过修复芍陂、加强芍陂管理、制定芍陂水利规约,以及行政会商调解、行政裁决和处罚、诉讼、立碑示禁等多种方式,本着尊重历史、恢复原状、利益均沾、区别对待的原则,构建起了较为有效的水事纠纷治理机制,一定程度上缓和乃至解决了芍陂水事矛盾冲突,对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
[Abstract]: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rea of Shaopi frequent water disputes, the types of disputes are mainly occupied by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river source dam-blocking disputes, dam blocking disputes, disputes about stealing the Tangridge dispute, the network of net Zhang? There are five kinds of disputes. The emergence of multiple water disputes in Shao Pei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egative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ater in Shao Pei,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water conservancy boundaries, and the conflict of economic interests. 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various water disputes in Shao Pei, the local authorities and civil societ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rough the restoration of Shao Pei,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management of Shao Pei, the formula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statute of Shaopi, as well as the administrative consultation, mediatio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and penalties, and litigation,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history, restoring the status quo ante, and treating each other differently, a more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disputes has been set up, to a certain extent, to ease or even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of the water affair in Pei Pei, Pei Pei, in the light of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history, restoring the status quo ante, and treating it differently.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produced positive meaning.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国以来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研究”(14BZS07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徽州文化与淮河文化比较研究”(05JJDZH219)
【分类号】:K248;S-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家年;芍陂得名及水源变化的初步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1978年04期
2 金家年;芍陂工程的历史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01期
3 刘和惠;;芍陂史上几个问题的考察[J];安徽史学;1988年01期
4 李松;;明清时期芍陂的占垦问题与社会应对[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5 顾应昌;康复圣;;芍陂水利演变史[J];古今农业;1993年01期
6 陈业新;;历史时期芍陂水源变迁的初步考察[J];安徽史学;2013年06期
7 关传友;;明清民国时期安丰塘水利秩序与社会互动[J];古今农业;2014年01期
8 郑全红;建国以来芍陂问题研究述要[J];江淮论坛;1997年03期
9 刘治品;芍陂的兴废及原因[J];历史教学;2004年08期
10 李松;;从《芍陂纪事》看明清时期芍陂管理的得失[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靖华;翟光逵;;“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规划与形成背景初探[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2 沈世培;;集市贸易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以安徽地区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郭惠芬;一部黄河文明史的浓缩写照——评刘文注中篇小说《今宵别梦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任学亮;;清代山东人“闯关东”与民族经济文化的融合[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罗运胜;先秦至明代沅水中游地区的移民[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罗运胜;;汉唐宋元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变迁[J];武陵学刊;2011年05期
7 王子今;四川竹枝词客家文化史料研究[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王夏刚;;“粮贱工贵”——清代新疆粮食价格与工钱反差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9 吴静;王铮;;2000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10 张全明;;论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跨越性发展及其原因[J];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林胜;;“非法移民”一词辨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凯峰;;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概识[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陈凯峰;;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概识[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四卷][C];2011年
4 吴剑隆;;郑成功与闽南文化的传播[A];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张晓舒;湖北红安张家湾舞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陈积敏;全球化时代美国非法移民治理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7 荆杰;近代中国东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61-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9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马春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家庭的性别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轩;皖西地区庐剧音乐的唱腔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吴燕;包头方言词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芳;欧盟移民政策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娜;清代、民国民间惜字信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健;土客之间:陕西关中地区“山东庄子”人类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晓辉;旅蒙商与近代包头经济—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刘天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与华人华侨文化适应的互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娟;交通运输与近代包头城市的兴起与发展(1850-1937)[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程胜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陶明明;华北农村向东三省移民问题(1897-1931)[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家年;芍陂得名及水源变化的初步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1978年04期
2 金家年;芍陂工程的历史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01期
3 徐义生;关于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和芍陂[J];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04期
4 崔思棣;;江淮地区古水利工程与农田开发[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5 刘和惠;;芍陂史上几个问题的考察[J];安徽史学;1988年01期
6 李松;;明清时期芍陂的占垦问题与社会应对[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7 顾应昌;康复圣;;芍陂水利演变史[J];古今农业;1993年01期
8 康复圣;淮河流域古代农田水利[J];古今农业;2000年04期
9 徐少华;;孙叔敖故里封地考述——兼论《楚相孙叔敖碑》的真伪与文本时代[J];江汉考古;2008年02期
10 李则纲;元末农民起义与民族英雄刘福通[J];江淮论坛;198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邓兴林 成刚;绝地大反击[N];永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欧春涛 实习生 尹慧云;科学调度 为抗大旱抗长旱打好基础[N];永州日报;2008年
,本文编号:2037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37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