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种对周代生态环境的影响
[Abstract]:Slash-and-burn farming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which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since the primitive agriculture of our country came into being. The inherent attribu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at it must have a more or les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an important mode of production in early agriculture, slash-and-burn farming intensifies th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eads to the chang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ed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idea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we can't discuss the impact of slash-and-burn planting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we should return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to analyze, in order to get the correct conclusion.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新乡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周代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研究”(项目编号:12SA03)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子项目
【分类号】:K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士光;;遵循“人地关系”理念,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史研究[J];历史研究;2010年01期
2 蓝勇;“刀耕火种”重评——兼论经济史研究内容和方法[J];学术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杨东晨;一部古为今用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史著作——评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周书灿;;商代对江淮地区的经营——兼论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从文奇;;“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及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詹利;;陶艺之美的透析——泥的语言、火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李世佳;李毅忠;;莒子展舆、庚舆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廖荣娟;;《古书疑义举例》文例略论(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博;;唐蕃大非川之役与星象问题[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赵敏;;试论孟子的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苇柳;;孟子的恒产思想及其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曹顺祥;;在语文教材中建构以「经典作家」为主体的文学单元及「以意逆志」批评话语的建立[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鲁瑞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感生神话内容析论——兼论其与两汉经说的关系[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8 林志漧;;《大学》“格物”读为“观物”说——“格物”本义钩沈之三[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9 武家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特征及作用[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道尔吉;;试论早期鄂尔多斯的文化区位特征[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晓丹;方玉润《诗经原始》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8 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9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锡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J];地理科学;1981年02期
2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在第二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J];大自然探索;1987年01期
3 侯文蕙;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J];世界历史;2004年03期
4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5 李志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意义与社会应用[J];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02期
6 王利华;;中国生态史学的思想框架和研究理路[J];南开学报;2006年02期
7 梅雪芹;;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和学术渊源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9 钱学森;;现代地理科学系统建设问题[J];地理环境研究;1989年02期
10 包茂宏;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霞;王宁军;;秦汉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2 黎虎;;周代的交聘使者及使团[J];史学集刊;2008年04期
3 曹建敦;;周代祭祀用牲礼制考略[J];文博;2008年03期
4 黎虎;;周代交聘礼中的对等性原则[J];史学集刊;2010年02期
5 王晖,吴海;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沈文倬;;周代宫室考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余冬林;;浅谈周代的“践礼之旅”[J];黑龙江史志;2008年10期
8 李炳海;;圣王后裔所建诸侯国名号考辨——周代异姓诸侯国名号的由来及寓意[J];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4期
9 吴迪;;周代“媵”的地位[J];学理论;2010年36期
10 常金仓;周公制谥公案及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契合[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裘士京;;论周代皖省方国、淮夷和皖南铜业的初兴[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沈长云;;炎帝、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马保春;;召公Ym[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陶兴华;;西周厉、宣之际的“共和”与“共和行政”[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鬼今;谁的“大清”?[N];经济观察报;2010年
2 刘隆有;孔圣人的力气[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胡新生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玄酒的用途和来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杨朝明;孔子“梦周公”的历史解读[N];济宁日报;2011年
5 任万平;揭起皇后的盖头来[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付林鹏;由清华简《(耆)夜·乐诗》看周公的巫祝身份[N];中国文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金玉;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朱琨;《周礼》中的圜丘祀天礼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何飞燕;出土文字资料所见先秦秦汉祖先神崇拜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治国;论周代礼仪文化的审美蕴涵[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叶重阳;周代“行人”及其出行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3 孙继胜;周代救济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金金;周代汉淮间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春晓;从周代冠冕制度看儒家礼制思想[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彩云;周代冠礼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俊霞;秦汉时期西北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郭艳娜;周代婚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炎晓;周代的刑人与囹圄[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林滟茹;周代礼乐的人文精神[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88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8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