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前期汉族士人心态初探
[Abstract]: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Han scholars entered the regim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Due to the hard and dangerous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ruel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 Han nationality scholars in the early Northern Wei Dynasty formed a complex and unique psychological state, that is, they were discreet and guarded by the Tao. To maintain a dis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gim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in the early Northern Wei Dynasty also showed ups and down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Finally, under the shadow of Cui's death and Cui Hao's "the prison of national history", he closed himself.
【作者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北朝文学思想史”(项目编号:13XZW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39.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6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连赏;;明代蓟州镇总兵官服等级考识——以戚继光为例[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9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10 尹钧科;;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陶然;协议离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兆望;北魏“停年格”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2 严耀中;北魏太和年间官制札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高贤栋;论孝悌观念在北魏的确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姚建根;王茂华;;北朝的“坊”[J];兰州学刊;2007年02期
5 张鹤泉;;论北魏前期诸王爵位继承制度的特征[J];河北学刊;2010年03期
6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经济生活探析[J];古代文明;2011年02期
7 刘军;;论北魏拓跋遵之死[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8 彭体用;试论北魏的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9 刘军;;北魏宗室外镇述论[J];兰州学刊;2009年04期
10 陈金全;;试论北魏的官营苑囿与国营牧场[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新华;;孙吴政权中荆州士人稀少的原因试探[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樊文礼;;唐代儒家士人华夷观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3 o%添av文;;关于北魏的赠官[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莫久愚;;北魏前期政治中的民族问题和崔浩之诛——与陈汉玉、陈汉平二同志商榷[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5 松下宪一;;北朝隋唐时代史料中的“代人”[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会玲;;论冯太后对北魏前期改革所起的作用[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7 严耀中;;北魏中书学及其政治作用[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8 施光明;;北魏中书学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刘驰;;拾遗补缺,,言人所未言[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刘琳;;北朝士族的兴衰[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琦;儒释之间[N];光明日报;2002年
2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陈荣庆 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委党校副校长 邓明;战国士人俸禄的变化与战国学术繁荣[N];中国贸易报;2009年
3 范子烨;雅量:能藏能敛 情感深蕴[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梁建国;北宋官员的干谒[N];团结报;2009年
5 涧青;南书房[N];北京日报;2004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梁满仓;北魏后期的贪污之风与治贪之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7 赵云田;清前期文化的时代特征[N];光明日报;2000年
8 李治亭;满学纵横谈[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李百进;长安 西安 长安[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王平;透过历史迷雾探寻“人鬼恋”奥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冯玉荣;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5 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6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邵春驹;魏晋南北朝游集文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9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辉;唐代士人礼制教育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冯帆;山东士人与北朝汉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燕燕;晚明山人群体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D];南昌大学;2007年
5 翟杰;明末清初南、北方士人对待西学态度之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升华;北朝杂户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王仁磊;试论河北地区在北魏前期政局中的地位与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8 洪吉;北魏皇帝的巡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程钊;北魏军镇制度探究[D];南昌大学;2009年
10 吴昌叶;萧氏后梁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01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0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