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灾害及其社会应对研究
[Abstract]:I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natura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together, disasters occurred frequently, which brought serious influence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stabilize social order and restore economic productio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disaster response measures. These measures include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prevention before the disaster, relief for disaster relief and disaster reduction, disaster recovery and disaster relief, coupled with the high prior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active supervision of local officials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ivilian forces. The disaster response measures in this period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appeasing social psychology, restoring social production and eas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easures themselve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som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effectively. A special study on disasters and their social responses i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 this period, but also provides some experience for disaster response in southern China today.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comprehensive sociology, history, climatology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of theory and knowledge to explore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disaster and its response, trying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sasters and society in this period.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7.2;K23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艳;;东晋南朝会稽孔氏信奉道教的原因探析[J];传承;2011年14期
2 李攀峰;;定州市沙河治理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3 郑建明;;德清窑略论[J];文物;2011年07期
4 毕诗成;;雪灾能不能改变中国[J];读者(原创版);2008年04期
5 ;读者来信[J];天下美食;2011年07期
6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苏地域文化之分途异向演变述论[J];学海;2011年04期
7 许文龙;;与wind有关的一组词[J];青苹果;2006年Z1期
8 朱国印;;奴皇帝崇祯[J];意林;2011年17期
9 杨宗新;;东晋南朝道家制醋及炼丹用醋[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6期
10 梅蓝心;李众喜;;冻雨[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云生;;露天矿山排土场灾害形成原因分析与对策[A];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官昌贵;左雄;桑瑞星;;浅析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十项指导原则[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吴照宪;李猛;;池州市农业旱涝分析及防御对策[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齐庆新;康立军;毛德兵;王永秀;;我国冲击地压现状与研究进展[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5 王锡强;;本溪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孙冬辉;钱益忠;蒋炜;;关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强晖;陈旭峰;陈彦;张劲松;;从江苏医疗救援队汶川地震救援实战探讨灾害医疗救援模式[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文清;蔡西挊;TB中本;;台湾东部海岸工程灾害因素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9 王恒山;胡长虹;;沙河霍堰分洪淹没区洪灾损失估算[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南;王余胜;;“全政府”型城市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与完善[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润;当灾害气象警报拉响……[N];中国社会报;2005年
2 记者 吴晓菁;灾害应急避难,请到这10个地方[N];厦门日报;2005年
3 封 祥;台风惊扰我国 挟灾害肆虐沿海[N];大众科技报;2005年
4 记者 姜晓凌;如果灾害降临上海……[N];上海科技报;2004年
5 李德;倡导先进的“灾害文化”[N];中国气象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胡唯元;大雾到底算不算灾害?[N];科技日报;2004年
7 记者 薛玲;以虫治虫对抗天牛灾害[N];兰州日报;2005年
8 金磊;减轻未来灾害核心在学习[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朱广菁邋谢宏;冰冻灾害敲响警钟[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郑劭清;灾害过后尽说“三农”[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峰;北朝灾害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庞正轰;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测预报综合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方建勤;地下工程开挖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8 罗帆;航空灾害成因机理与预警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凌同华;爆破震动效应及其灾害的主动控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骆有庆;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生态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琼;东晋南朝灾害及其社会应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梅生;论东晋南朝财政管理机构及财政收入[D];郑州大学;2010年
3 高传东;山区灾害多发区段道路选线的理论与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孙艳;东晋南朝江东世族的天师道信仰[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柳敏;论唐政府的救荒[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高燕;东晋南朝钱币私铸与剪凿问题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7 罗卓群;新时期中国报纸灾害新闻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周作明;东晋南朝道教上清派经典词汇新词新义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陈兴民;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10 王磊;《真诰》连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08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0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