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政治”转型与村治结构创新
[Abstract]:The "two-track politics" of "imperial power is not less than county, county's downlink autonomy"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concept of "ideal type" and the descriptive concept of "actual stat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ality, the distribution of "double-track politics" in the traditional countryside is uneven, and its essence is the "double-track politics" of the upper ge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pow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two-track politics" to "mono-track politics" in rural area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wo-track politics" to modern "two-track politics" began in the revolu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power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For a long time after liberation, the rural party and group organization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new rural "two-track politics" made achievements, but the top-down track was too strong, which re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ttom-up track. Villagers' autonomy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double track politics" in rural areas. Setting up a "village building council" may become an opportunity to perfect the "dual track politics" in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举;新中国初期农民协会兴起与隐退原因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5年02期
3 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J];近代史研究;2008年01期
4 项继权;;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兼论当前乡村体制的改革[J];开放时代;2008年03期
5 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02期
6 黄杰;;“双轨政治”:对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尝试性解释[J];太平洋学报;2011年05期
7 赵旭东;;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重新回味费孝通的“双轨制”[J];探索与争鸣;2008年09期
8 唐明勇;试论建国初期的农民协会[J];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01期
9 郑卫东;农民集体上访的发生机理: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02期
10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张武;论政府经济职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张珉;试论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林齐模;旧制度的危机——太平天国战争对安徽田赋征收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5 雷冬文;近代士绅在民众起义中的角色扮演——以广东天地会起义为例[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6 冯峰;;“局”与晚清的近代化[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7 李里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8 罗朝晖;;近百年来富农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9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10 张研;;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陈小君;高飞;李俊;;地权纠纷中的法律救济——村庄合并中的农地权属纠纷救济的理想与现实[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田先红;;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邢成举;;文化网络与乡村治理的世纪反思——从一起风水事件谈起[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陈文超;;外来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祖文;;清代嘉庆朝刑科题本中的生监群体[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10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林斌;福建省邵武市集体林产权改革绩效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勇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季晓希;试论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晓;需求导向下的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费春宏;网络交换论与中国人情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鑫洋;常宁市郊区村村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晶君;《钦定台规》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建嵘;;共治威权与法治威权——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和出路[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04期
2 杜涛;清末十年民变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3 郑起东;近代华北的摊派(1840—1937)[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4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4期
6 ;县乡两级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建立民主的合作新体制——新密市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机制的调查研究报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04期
7 项继权;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J];开放时代;2005年05期
8 秦宝琦;从档案史料看天地会的起源[J];历史档案;1982年02期
9 王笛;大众文化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对近年美国有关研究的述评[J];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10 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J];历史研究;199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芳;吕振羽是村民自治一词的最早使用者[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进程的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卢福营;农民流动:嵌入村民自治的新变量——浙江省奉化市庄家村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姜化铸;;六个关系与村民自治水平[J];青年思想家;1999年06期
5 金太军,王运生;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J];文史哲;2002年02期
6 钱素华,朱秦;村民自治给民族杂居地区村庄带来的影响——云南省孟连县拉嘎村村民自治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肖立辉;;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的历程[J];百年潮;2008年08期
8 蒋百茂,卢福营;现阶段村民自治运作中的权力博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方晓悟;村民自治中的若干问题与解决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赵秀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村民自治[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勇;;村民自治、政府任务及税费改革——对村民自治外部行政环境的总体性思考[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任继宏;;黑龙江省搞好村民自治实现管理民主的思考与建议[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何海波;;通过村民自治的国家治理[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进;范剑勇;乔宝云;;村民自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孙谋;;论农村基层公共治理的“三重”权力架构——将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国家权力体制改革同时进行[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胡补旭;唐爱玲;;村民自治与政府控制的矛盾及对策[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贺雪峰;;村民自治的功能及其合理性[A];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00年
8 张恩韶;陈朋;;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回顾、反思与前瞻——以村民自治为分析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9 徐增阳;;当前农村人口流动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思考[A];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00年
10 ;民主的春天——苏北村民自治调查[A];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道宏;税费改革应与村民自治相结合[N];农民日报;2000年
2 广东媒体人士 默然;民主自治是构建基层秩序和谐的基础[N];东莞日报;2011年
3 陈东升;还村民自治的权利[N];法制日报;2001年
4 特邀嘉宾: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本报记者 田永胜;村民自治的选举环节[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胡建平 苟敬萍;基层民主建和谐 村民自治促发展[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6 王珍玉;村民自治中“龙虎斗”的原因[N];中国社会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曹显钰;村民自治和谐乡村[N];安徽日报;2006年
8 河北省唐山市人口计生委 蔡春奎 齐连军;推进计生村民自治[N];中国人口报;2006年
9 沈士光;破解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难题”[N];学习时报;2006年
10 鹤庆县民政局 杨德富邋刘文虎;加强领导是搞好村民自治的保障[N];大理日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胜;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滔;寻找“最基层”:民族村寨村民自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董红;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于建波;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5 张湘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村民自治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郎秀云;当代中国乡—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吕德文;治理钉子户[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丰箫;1945-1949年浙江省嘉兴乡镇自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郭相宏;失范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李富强;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忠球;农村税费改革对村民自治影响分析及对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2 武桂杰;村民自治结构——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3 李晓亮;税改后欠发达地区村民自治的困境及对策思考[D];中南大学;2006年
4 孙红军;论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戴雯翠;村民自治需要怎样的村庄公共组织[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蕾;准政府组织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7 欧琳宗;我国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8 郭爱英;村民自治中乡镇政府的定位及作用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吴蓉;论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10 付爱霞;西部农村文化生态环境与西部村民自治建设问题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4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3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