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与《先秦诸子系年》

发布时间:2018-11-19 08:12
【摘要】:钱穆早年以考据扬名学界,《先秦诸子系年》则是他早年治考据学的代表作。该书"以诸子之书,还考诸子之事",以古本《竹书纪年》订《史记》之误,不仅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源流与生卒年代有了一个细致的考证,重建了先秦诸子的学脉,而且也考订了战国时代的重要史实,澄清了不少问题,奠定了战国史的研究基础。但是由于直接材料的缺乏,钱穆治诸子学主要采取了博综典籍、会通文献的方法,这种只依重传世文献材料的研究方法,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这一方面表现为在考证方法上过多运用理证法,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新出土材料的忽视,因而他考证的某些结论也容易被地下出土的新材料所否定。
[Abstract]:Qian Mu in his early years was famous for his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Pre-Qin School of thought w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his early textual research. The book "taking the books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studying the affairs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the mistakes of the ancient book "the chronology of the Bamboo Book" in the revision of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not only have a careful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origin and the birth and death of the pre-Qin scholars, but also reconstruct the academic veins of the pre-Qin schools of thought. It also clarifie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larifies many problems, and establishes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warring States history.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direct materials, Qian Muzhi's schools of thought mainly adopted the method of synthesizing and connecting literature, which is only based on the re-transmission of literature materials, and its limitations are also obvious.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too much use of theory and evidence in the method o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ws the neglect of newly unearthed materials, so some conclusions of his textual research are easily negated by the new materials unearthed underground.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民;;钱穆、《先秦》与“商务”——《先秦诸子系年》出版的前前后后[J];出版广角;2003年08期

2 陈勇;;钱穆与新考据派关系略论——以钱穆与傅斯年的交往为考察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陈勇;;试论钱穆与胡适的交谊及其学术论争[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4 邱锋;;《竹书纪年》与晋唐间的史学[J];史学史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张允熠,张瑞涛;论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几个特征[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4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5 陈勇勤;晚清知识分子褒贬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6 王惠荣;近代墨学复兴与晚清儒学[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7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8 王惠荣;;从晚清汉学区域之发展看汉宋调和[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9 王惠荣;;晚清汉学家与近代社会变迁[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10 李曼曼;谭书龙;;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思信;;“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输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鸿森;;陈溿事迹辨正[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4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异工——16—18世纪西学东渐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吴光;;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及其思想的现代价值[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效雷;;清儒《易》学平议[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7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毛宣国;;梁启超的《诗经》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10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3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史振卿;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惠娟;晚清湘军的“三缘”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志平;黄式三《论语后案》训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张平;潘德舆及其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刘情;近代转型中曾国藩的文艺思想[D];暨南大学;2011年

8 黎文俊;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光明;《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耿宪文;时局与边政[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巍;《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2 陈勇;;钱穆与新考据派关系略论——以钱穆与傅斯年的交往为考察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1期

4 刘家和;;《春秋》三传的灾异观[J];史学史研究;1990年02期

5 陈勇;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论[J];学术月刊;2000年05期

6 陈勇;朱恺;;现代学术史上的《说儒》之争与“原儒”真相[J];学术月刊;2010年02期

7 罗志田;《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8 邵东方;从思想倾向和著述体例谈《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问题[J];中国哲学史;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光怀;汉代诸子学与汉代学术——兼评《汉代诸子与经学》[J];管子学刊;2005年02期

2 张思齐;;钱穆黄帝观的宗教意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刘仲华;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J];安徽史学;2005年01期

4 舒云波;;学术与时代——基于梁启超论清学史两种的论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徐日辉;;钱穆所论黄帝政治中心的考古印证[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庞慧;;论春秋战国诸子学说与西周官学传统[J];史学集刊;2009年06期

7 郭齐勇;诸子学的历史命运[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8 周书灿;古本《竹书纪年》“穆王起师,至于九江”解[J];云梦学刊;2004年06期

9 林军;试论清代乾嘉诸子学兴起的文化意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张富祥;关于夏代积年与“五星聚”[J];管子学刊;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宝才;;治水与子学[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2 魏宗禹;;清初傅山和陈廷敬对晋学的贡献[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沈长云;;关于千亩之战的几个问题[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宝才;;东周社会转型中的三大关系[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5 刘宝才;;东周社会转型中的三大关系[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魏宗禹;傅山的学行与儒学[N];太原日报;2007年

2 昝涛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东方君主与独裁:一个虚假的命题[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王雪樵;“皮氏”初探[N];山西日报;2004年

4 王星玉;“黍稷”起源在山西[N];山西政协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洪娥;“文武之政”与孔子的政治理想[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国成;孔子周游列国事迹及系年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晖;杜佑《通典·兵典》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刘乃臻;章学诚学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41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41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d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