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苏州知府任职考析

发布时间:2018-12-10 10:05
【摘要】:明代中后期实授苏州知府64任62人次,他们的任职情形是正统以降地方中高级文官铨选的典型示例,也是理解彼时苏州府政治运作与权力关系的有效途径。62位知府全部由科举人仕,九成以上为进士出身,地域和户类呈现出整体广泛而不失局部集中的分布态势,主要从户刑兵工礼五部的部属官和以监察御史为主体的言官中选拔而来。进士功名的有无和等级、初除官职的内外分别,在他们的仕途中发挥着程度不一的影响。完成九年考满即行升调,任期、治效与徙任三者之间的关联度不甚紧密。明代苏州府事繁赋重,兼之豪贵掣肘,这对知府任职构成相当的压力,但主政苏州的经历对个人宦途较为重要,四分之一的知府官至于此,而跻身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比率则超过一半。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they were granted 64 posts and 62 people. Their official status wa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selection of local high and middle civil servants by orthodoxy. It wa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operation and power of the Suzhou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All the 62 officials were fro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more than 90% of them came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Jin Scholar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 and the household category showed an overall and extensive distribution without losing partial concentration. They are mainly selected from the subordinate officers of the five departments and the officials who tak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imperial history as the main body. The merit and rank of Jin Scholars, outside and inside their official posts, play a different role in their official career. Nine years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examination, the term of office, governance and transfer between the three degrees of correlation is not very close.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affairs of Suzhou were complicated and complicated, and the wealth and wealth of them were also restricted. This constituted considerable pressure on Zhifu to hold office, but the experience of governing Suzhou was more important to the path of individual officials. As for this, 1/4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kne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senior officials at least three or more is more than half.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48;D69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蔡明伦;叶仁炎;;明代言官的群体特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吴琦;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构成的主要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黄阿明;;明代户部尚书任职情况分析[J];史林;2006年04期

4 张德信;明代铨选制度述论[J];史林;198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欧振宝;明代监察制度述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卫胜;陈传万;徐兆淑;;朱元璋与文书档案:从重视利用开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方旭玲;;清代桐城进士数量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刘尊举;;明代选举制度与八股文的文化职能[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6 闫霞;;明代诗学转向的文化成因[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7 王海妍;;明代捐纳与监生入仕研究[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8 彭勇;;刘基“密奏立军卫法”辨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成兰;;清初京师汉官的生活空间和关系网络——以王士祯为个案[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10 王锷;清代甘肃文献的流传和启示[J];图书与情报;2003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于少海;解读“浙江、江西、苏松人毋得任户部”[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2期

2 黄阿明;;明代户部尚书任职情况分析[J];史林;2006年04期

3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苏琴;霍俊其;;苏州城的隐画[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0年08期

2 冯磊;;杀头的另外一个理由[J];杂文选刊(上旬版);2010年06期

3 吴仁安;;明代中后期江南士林风气浅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4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秦才郎加;曹生龙;;论明代西北马政的始盛终衰[J];社科纵横;2007年02期

6 韦占彬;;明代边军仓储管理论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李媚;周佳林;;浅析明代中后期妇女的社会地位[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8期

8 李玉伟;;《四镇三关志》成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年15期

9 徐永文;;明代地方儒学的经费——以明代方志为中心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唐景;;论明代赌博及禁赌成败[J];社会科学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郁有满;;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科学地认识无锡、苏州的发展[A];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2 吴申元;;试论明代中后期经济思想的演变[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3 潘大红;;苏州建园大厦空调设计[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4 杨学涯;;略论明代中后期北方地区的重役[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5 周晓光;;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传播和影响[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林丽月;;大雅将还:从“苏样”服饰看晚明的消费文化[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7 方志远;;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8 沈雪林;徐荣侠;蔡平;张国彪;徐建方;孙振军;查国贤;;苏州地区发生橘小实蝇危害[A];首届长三角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雷霆;;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假区污水处理厂设计[A];第四届全国给水排水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三西”农村人口的流动及其社会意义[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小荣 经家山;苏州模具业特色鲜明 [N];中国工业报;2004年

2 江苏记者站 周伟明;苏州旅游构筑全新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5年

3 庄荣鑫 郑红 一丁;苏州水景改造初见成效[N];华东旅游报;2004年

4 张 骏 吴 宏;苏州中院认定一件驰名商标[N];人民法院报;2004年

5 特约记者 陈黎明;苏州举办东海水晶收藏精品展[N];中国黄金报;2005年

6 袁元;苏州高新 增发只为“房房房”[N];证券日报;2007年

7 江苏记者站 周伟民;苏州:让传统“三部曲”变成城市“交响乐”[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尹建民;昨天、今天、明天——苏州昆曲大变样之轨迹[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辛华;苏州成为外地招商引资“金矿”[N];江苏经济报;2007年

10 记者 蒋红梅 通讯员 贺亚惠;保税物流园区优化仓储服务赢得客户心[N];宁波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明;明代中后期园林题材绘画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2 张学亮;明嘉隆万时期士大夫事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若兰;明代中后期词坛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4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仲;强势国家与民间社团之命运[D];苏州大学;2004年

6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方旭红;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金桂台;明代文学书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海妍;明代捐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红;苏州付费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张广宇;苏州台资IT企业雇员流失意图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郑丽虹;近现代社会转型与苏州的城市设计[D];苏州大学;2005年

4 杨思;近现代苏州留学生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张晓春;“有若自然”——苏州传统园林的设计精髓[D];苏州大学;2004年

6 付P;苏州园林建筑内檐装修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毛正;论苏州戏剧服装中的苏绣艺术[D];苏州大学;2008年

8 居晴磊;苏州砖雕的源流与艺术特点[D];苏州大学;2004年

9 张仁贵;苏州生态农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胡艳杰;清代苏州科举世家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70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70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9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