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与孝庄太皇太后政治关系的解构

发布时间:2019-03-20 17:08
【摘要】:康熙帝八岁登基,六年后亲政。在康熙帝最初执政的时期,面对十分复杂的政治局面,其中关键之处是他与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关系问题。《清实录》中记载的康熙帝每隔几天就要向孝庄太皇太后"问安",在表面看来,似乎是祖孙情深,关系融洽。而事实上存在着重大的政见分歧。康熙帝为了实现其政治革新,一定程度上推行汉化政策,不得不哄好颇为守旧的孝庄太皇太后,从而消弱朝廷中的守旧势力,实施"汉化"和"儒化"的政治改革。康熙帝的政治博弈策略是巧妙而坚定的,终于引导和迫使孝庄太皇太后默认其变革举措和放弃对朝政的干预,其中否定顺治帝的所谓"遗诏"、擒拿鳌拜及发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是这场政治博弈的几大焦点。
[Abstract]:Emperor Kangxi became king at the age of eight and was pro-political six years later. In the early days of Emperor Kangxi's ruling, he faced a very complicated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key point of which was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grandmother, the Queen Mother of Xiaozhuang. The record of Emperor Kangxi's "greeting" to the Queen Mother of Xiaozhuang every few days in the Chronicle of cleanliness recorded that Emperor Kangxi had to "greet" the Queen Mother of Xiaozhuang every few days. On the face of it, it seems that the grandchild is deeply affectionate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harmonious. In fact, there are major political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realize his political innovation, Emperor Kangxi, to a certain extent,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Sinicization, and had to coax the rather old-fashioned Empress Dowager of Xiaozhuang, so as to weaken the conservative forces in the court and carry out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Sinicization" and "Confucianism". Kangxi Emperor's political game strategy was ingenious and firm, and finally led and forced the Empress Dowager of Xiaozhuang to acquiesce in his measures of change and give up his intervention in government, in which he denied the so-called "besieged edict" of Emperor Shunzhi. It is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olitical game to capture and worship and launch the war to calm the chaos of the three vassas and vassa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白新良;康熙擒鳌拜时间考[J];满族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欧阳跃峰;王军;;新式学堂与清末革命——以徐锡麟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8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9 吴四伍;洋务时期整体外交思想研究——兼论中法交涉中义利结合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10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4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周成平;;“甲辰之役”百年祭[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8 黄权;;论苏元春的爱国主义精神[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杨爱国;;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许序雅;林琳;;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区间贸易[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茗;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孙博;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品;太上皇体制与乾嘉之际权力运行轨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未齐;;康熙举博学鸿词科[J];紫禁城;1982年05期

2 慕淑达;;略述康熙三次“东巡”[J];历史教学;1987年12期

3 何泉达;康熙帝与米价——兼论康熙帝的固邦经略[J];史林;1993年01期

4 ;刚正不阿的李天馥[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白新良;康熙朝奏折和来华西方传教士[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孙U,

本文编号:2444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44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d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