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法律中的姻亲服制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20 17:43
【摘要】:姻亲是亲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亲属的另一部分——宗亲(本宗男性父系家族成员)共同纳入标志亲缘远近的服制之中。与宗亲服制相比,姻亲服制的有服范围小、服等低,这是古代以男性父系家族为中心的宗法造成的。不少亲情很近的姻亲成员,都被排除在五服之外,在法律上是以"凡"对待,在清代遗留下来的刑事档案中有大量的具体鲜明的反映,它与姻亲间的实际亲情情况不符,还造成姻亲中某些伦理关系的矛盾与错乱。而官方在科举、官员选任的亲属回避制度上,便不按这种服制,而根据实际亲情情况,将无服或服等低的姻亲,与亲缘对等的宗亲一样,纳入回避范围。但在法律条文上,则修改不多,直到近现代,才逐步得以改变。上述矛盾现象,值得法律史、社会史、政治史研究的注意。
[Abstract]:In-law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latives, and the other part of relatives-patriarchal relatives (members of this male patriarchal family) into the symbol of kinship and proximity of the service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patriarchal system, the in-laws system has a smaller range and lower clothing, which is caused by the patriarchal system centered on male patriarchal families in ancient times. Many in-laws members who are very close to their relatives are excluded from the five uniforms, and they are treated as "ordinary" in law, an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fic and distinct reflections in the criminal files left over from the Qing Dynasty,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kinship between their in-laws. It also leads to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usion of some ethical relations among in-laws. The official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ficials elected relatives to avoid the system, not according to this system, bu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elatives, such as no service or service and other low in-laws, like the relatives of relatives, into the scope of avoidance. However, in the legal provisions, there are few changes, until the modern, gradually changed. These contradictions deserve the attention of the study of legal history, social history and political histor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清代基层社会关系研究》(项目号:2009JJD840008)之成果
【分类号】:D929;K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均;;历代大学校长“级别”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2期

2 张全海;;《内外文武品级称呼录》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4年03期

3 黎艳萍;;“孙子的子女”及“孙子的孙子女”的方言称谓词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孙玉卿;;汉语方言“右扩式”亲属称谓词的构词特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曾昭聪;;论明清俗语辞书的收词特点——兼论辞书编纂中的“语词分立”观与“语词兼收”观[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钱杭;;宗族建构过程中的血缘与世系[J];历史研究;2009年04期

7 吴建华;明清苏州、徽州进士的文化素质与文化互动[J];史林;2004年02期

8 刘玉红;曾昭聪;;《称谓录》《亲属记》收词与释义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10期

9 余跃龙;刘芳;;山西东南部地域文化方言解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于海平,史云贵;“旧时皇家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古代郎官之平民化述论[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丁强;早期道教教职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李晓晖;宋元“说话”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蔡莹涓;梁章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悦嘉;《史记》亲属称谓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2 喻黎;仙桃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倪丽萍;清代的五贡与地方社会[D];厦门大学;2009年

4 赵一飞;交际目的与称呼语的顺应机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张建;《水浒传》与山东民俗[D];山东大学;2009年

6 吴菲;保定市区及周边四县亲属称谓用法调查[D];河北大学;2007年

7 张伟伟;语境对称谓语选择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义;隋唐间谍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艳桃;唐诗头发描写之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10 刘秀科;唐代优语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服饰文化是社会的一面镜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管仕福;;太平天国服制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熊义民;略论先秦畿服制与华夷秩序的形成[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4 包铭新;贾玺增;;进入历史学视野的国服[J];美术观察;2006年03期

5 刘逖;论《禹贡》畿服制——中国最古的边疆学说试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01期

6 杭宁;论丧服制度对中国礼法文化的影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朱斌;;国家建构下的服饰认同[J];华章;2009年19期

8 盛羽;;清末民初的服饰流行分析[J];艺术研究;2010年03期

9 张军;东珠朝珠[J];紫禁城;2001年01期

10 邹永明;;服制刍议[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谢金伶;;清末民初北京服饰的变化研究[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2 徐泓;;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3 ;河北新华兽药集团[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4 王宝章;;斯皮仁诺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晓勤 刘芳;克服制约因素促进货运险发展[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顾 元;二十升高粱与两条人命[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国风;儒家丧礼的服制与仪式由来[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4 云冈石窟研究所 张焯;“褒衣博带”与云冈石窟[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顾建兵;网游私服产业链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王静;中国古代女性服饰之礼[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郝维华;中国法律传统中的家族观念[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京平 博士研究生 杜 强;浅论自动投案的对象[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谢晓辉;探索最佳途径 维护职工权益[N];焦作日报;2007年

10 杜 强;浅论自动投案的对象[N];人民法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方;西夏法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皓;满族传统服饰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朱珠;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当代礼仪服饰的思考[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3 陈奇;《唐律》中的服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邓敏;清代服制案例的基本类型及其伦理精神[D];湖南大学;2007年

5 苏鑫;清朝服制对法律的调整和制约[D];吉林大学;2013年

6 周均海;唐代家庭犯罪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良莹;北齐服饰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杨奇军;中国明代文官服饰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于巧辉;论“准五服以治罪”历史传统及其当代借鉴[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王聪聪;清代中期宗族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44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44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b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