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趾源《热河日记》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9-03-21 08:35
【摘要】:朴趾源生活的时代及写作《热河日记》的年代,是朝鲜封建社会行将步入近代社会的历史交替时代,也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朱子学开始遭受质疑,新旧思想理念发生碰撞的价值转换时代。思想理念的转换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待满清统治下的中国的观念上的认识,与通过燕行的亲身体验之间的差距,造就了朴趾源矛盾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又直接反映在《热河日记》之中。 在特殊的历史时代,依据作者本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而完成的《热河日记》,无论从作品所引发的社会效应,还是从作者个人的文学创作活动,都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价值。就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朴趾源及其作品的研究(包括《热河日记》),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仍选择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作为研究的对象,与其说是在重新规定它的文学价值,倒不如说是为了对作品内在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做一些深层次的探究和系统的阐述,进而扩充《热河日记》在历史转折时期所具有的近代启蒙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热河日记》的文化阐释,笔者所要达到的期望值有两点:一是要正确解读朴趾源的内在精神世界,二是用“利用厚生”这一红线把《热河日记》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贯穿起来,并对其做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第一章绪论] 任何伟大的思想或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思想历程,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出生在特殊的名门家族里,并接受特殊的教育而成长的朴趾源,从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上都处于边缘化,对主流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吸收先进的科学成果(地园地动说)、文学理论(现实主义文学)、文化思潮(实学),反思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秩序观念(华夷论),积极倡导具有时代意义的北学思想,为批判传统理念和秩序,建构新的社会秩序,指明了方向。[第二章《热河日记》创作背景] 与其他的燕行录相比,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首先,与其他燕行录的作者相比,朴趾源的身份是布衣,因此,鲜有官方的色彩。其次,燕行经过了盛京—北京—热河等可以表征当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主流的地方,完成作品前后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第三,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体裁也是五花八门。通过作品,我们既能了解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患意识,同时还能享受到作者独特的文章风格。[第三章《热河日记》著述及构成] 作为实学家的朴趾源致力于“利用厚生”,并把具体实施的对策放在北学中国。朴趾源所提出的北学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当时代清朝的客观认识之上。朴趾源冲破传统的华夷论,以道器分离的方式来号召学习清朝先进的文物制度。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把北学的内涵如实地展现出来,但凡利于国、厚于民的东西,都是我们学习和引进的对象。[第四章《热河日记》与北学] 但是,抛开书中所涉猎的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领域,深层次地去探究《热河日记》内在的逻辑线索时,就能够发现“利用厚生”这一思想红线。这一红线不仅贯穿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文化,而且还贯穿于两种文化对话的始终。如果我们沿着这一红线去理顺《热河日记》中所反映的异域文化,则可以清晰地把握住当时中国的器物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第五章《热河日记》中的异域文化] 当然,作者要想践行北学中国之理念,接受清代中国的先进文物,则必须扫清各种阻碍势力。这里既包括那些主张尊明排清的两班士大夫,还包括约束人们思想的封建统治秩序。对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和现存制度的批判及否定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新的知识人追求的人格形象,以及正德能够得以弘扬的无人岛式的理想社会。[第六章《虎叱》、《许生传》的文化透视] 对于18世纪后期的朝鲜封建社会而言,“北学中国”无疑是对先进文化的一种渴望。但是,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反差。朝鲜和清朝之间互动的“中心—边缘”关系,直接影响到包括朴趾源在内的朝鲜文人的价值深处。对朴趾源而言,清朝先进的文物的接受,仅限于“利用厚生”层面上,实现正德还得依赖于朝鲜所承袭的朱子学。这正是朴趾源所面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裂变。而这种裂变最终造就了一个矛盾的朴趾源形象。[第七章批判与重建(代结束语)]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在如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客观地解读朴趾源心目中的清朝形象;二是客观公正地揭示《热河日记》的文化意蕴;三是探讨朴趾源人格裂变的深层文化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9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丽娜;《热河日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洁;朴趾源小说讽刺艺术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4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44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8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