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制度:北宋经筵“师道”之争的制度史根源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ng Anshi and Cheng Yi respectively initiated two debates about sitting and speaking. These two debate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 the past, and are regarded as the iconic event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 Tao"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However, scholars often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level, and seldom go into the system history level to analyze the deep causes of the related controversy.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Jingyan 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officials of Jingyi were regarded by some scholar-officials as having the noble duty of "being right by the way". However,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re wa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inister of the Sutra and the official who served the emperor with the skill of skill and the humble status of the official, which made some scholar-officials doubt whether the lecturer took on the function of "teacher's way". This contradiction, hidden deep in the history of th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scholars to stand up and sit down and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observing some topics of ideological history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系;
【基金】: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人文学科整体推进重大项目“中古中国的知识、信仰与制度的整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锡光;;宋代学士院翰林学士初探[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2 袁刚;唐代翰林院诸伎术杂流[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01期
3 傅璇琮;唐翰林侍讲侍读学士考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姜鹏;;北宋经筵中的师道实践[J];学术研究;2009年07期
5 孙永如;;唐代的翰林待诏[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尉利工;;《孟子》由子学到经学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何利华;;石介“气”思想之浅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3 任晓丽;;石延年传奇人生的悲剧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谢琰;;欧阳修排抑“太学体”发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5 黄海;;从欧阳修对石介的批评看他的文学思想[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6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窥——以中日韩学界对于宋代政治史的研究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刘后滨;;“正名”与“正实”——从元丰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刘江;;宋朝公文的“检”与“书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冯建勇;;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及其在边疆地区的适用[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10 郭勉愈;《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说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邓小南;;《宝训》《圣政》与宋人的本朝史观——以宋代士大夫的“祖宗”观为例[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续)[C];2005年
2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3 谭景芳;元代山东宗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甘;苏轼记体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枫丹;论北宋杂剧优语的历史背景[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贾连港;宋代内禅政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朱战威;宋代隐士群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韩迎迎;宋代药材产地、市场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鲍君惠;宋代郑州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韩芙荣;赵鼎交游及其唱和诗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姜鹏;;经筵进读与史学义理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D];复旦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真明;唐代翰林学士: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秘书[J];秘书;2005年05期
2 胡旭;;李白居翰林及赐金放还考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康震;;李白的翰林生涯[J];文史知识;2007年09期
4 董素贞;;浅谈唐代翰林学士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王定勇,李昌集;唐翰林制沿革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田冰;;明代官员给谥中的特殊现象解读[J];史学月刊;2010年06期
7 王永平;论翰林学士与中晚唐政治[J];晋阳学刊;1990年02期
8 傅绍磊;;宦官专权背景下的唐文宗朝翰林学士[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2期
9 傅璇琮;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J];文学遗产;2000年04期
10 赵雨乐;唐代翰林学士院与南北司之争[J];唐都学刊;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子龙;;关于李白之死和墓及其后人的几个问题[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2 刘凤云;;清代制度史研究中的两点认识[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子龙;;李白待诏翰林失败原因刍议[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4 刘凤云;;清代制度史研究中的两点认识[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邓小南;;《宝训》《圣政》与宋人的本朝史观——以宋代士大夫的“祖宗”观为例[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续)[C];2005年
6 王朝中;;李绛藩镇对策述论[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7 徐江;;吴梅村的前期政治活动与诗歌艺术[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刘文刚;;李白之父不名客辨[A];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C];1994年
9 赵望秦;;唐文献有关陆贽事迹之考辨六则[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10 杨翠微;;论章献明肃刘太后[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含冰;士大夫与宣南广和居[N];北京日报;2003年
2 户华为;重意气轻是非的晚明清议[N];光明日报;2006年
3 杨海文;“宋太祖誓碑”与“不杀士大夫”[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郑渝川;服饰荣华与士大夫沦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任国征;宋朝皇帝如何宽待士大夫?[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剑锋;士大夫偏见误国[N];学习时报;2009年
7 剑锋;士大夫偏见误国[N];学习时报;2009年
8 剑锋;士大夫偏见误国[N];学习时报;2009年
9 李子伟;李白身世行踪探秘[N];甘肃日报;2010年
10 孟广林;“婴逆鳞”与古代士大夫谏政的悲剧[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D];复旦大学;2006年
2 秦跃宇;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张学亮;明嘉隆万时期士大夫事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刚;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董刚;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鲍新山;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D];暨南大学;2005年
8 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建民;宋代《尚书》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瑞;宋仁宗朝士大夫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2 咸伟;先秦师道的形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欣;宋代思想家有关“封建”问题的思考[D];暨南大学;2006年
4 周文佳;从家训看唐宋时期士大夫家庭的治家方式[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兴亮;北宋士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郜玉乐;两宋翰林学士出任外交使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淼芳;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梁盼;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海青;宋孝宗朝“淳熙臧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万广;唐德顺宪三朝中枢体制若干问题探研[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63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6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