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代两川第一次分治的两个问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在庆;曾晓云;;严武再帅剑南抑或三镇蜀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方胜;;晚唐诗人曹松生平事迹考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岳五九;;论薛能的文学思想[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叶炜;;唐代“批答”述论——以地方官所获“批答”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曾穷石;;对江油戍有关史实的考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王滔韬;雷娟;;再论韦君靖并非“静南军节度使”——与大足石刻研究会陈明光先生商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陈宗祥;;隋唐婢药(附国)历史研究——兼论该国为《格萨尔王传》重要史料来源之一[J];中国藏学;2008年03期
8 李晖;“远不忘君,志在忧国”的熊vΑ罴撇抛友芯恐齕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9 冯培红;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10 赵贞;敦煌所出灵州道文书述略——兼谈朔方韩氏对灵州道的经营[J];敦煌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楼;;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2 黄寿成;;唐玄宗防微杜渐的又一项措施及其变化[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3 艾冲;;唐代江南地区诸都督府建制的演变——兼论唐后期节度使府建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4 冯培红;;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以“河西”观念为中心的考察[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5 刘琴丽;;墓志所见唐代的郭子仪家族[A];唐史论丛(第十六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志鹏;论唐代三受降城和盐州城的修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孙盈政;唐代后期的尚书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D];复旦大学;2011年
7 彭飞;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晨昕;唐代宦官权力的制度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冶艳杰;李绛《李相国论事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谷慧;雍陶及其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谷怡然;论曹松的思想及诗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军兵;新出土墓志与唐代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霍本科;《云溪友议》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杨柏林;黄滔诗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董炜;清末民初川东地区民间古床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宏郡;明代四川地区巡检司分布变迁考[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J];史学集刊;1994年02期
2 王兆刚;藩镇与节度使制度[J];历史教学;1997年08期
3 隋秀玲;;李颀籍贯考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秦后升;;唐宪宗平蜀之役述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张巍;;浅谈唐宣武镇节度使任职特点[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6 高凤林;;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7 ;两唐书职官志“招讨使”考[J];历史研究;1996年02期
8 李发良;;令孤~畏锵杞诙仁共怪J];文博;1993年04期
9 许正文;论唐代节度使的兴起和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02期
10 樊文礼;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培红;;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以“河西”观念为中心的考察[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2 黄永年;;“泾师之变”发微[A];唐史论丛(第二辑)[C];1987年
3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4 王仲荦;;大唐帝国末日的(车免)歌——韦庄诗篇[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1980年
5 荣新江;;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6 冻国栋;;略论唐宋间关羽信仰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以董O顾毒D辖诙仁菇暌峁匦抻袢孛砑恰肺齕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艾冲;;唐代江南地区诸都督府建制的演变——兼论唐后期节度使府建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8 赖瑞和;;论唐代的州县“摄”官[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9 李必忠;;论唐玄宗时期的社会矛盾——兼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原因[A];唐史论丛(第二辑)[C];1987年
10 王援朝;;唐代藩镇分类刍议[A];唐史论丛(第五辑)[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辛蔚;再论“契丹节度使印”的年代[N];中国文物报;2004年
2 萧易;中晚唐蜀兵不断反叛之谜[N];成都日报;2006年
3 游上;动荡岁月中的成都不了情[N];成都日报;2008年
4 郑行健;武康郡王李元谅[N];民主协商报;2006年
5 李春元;唐代河西重镇——瓜州[N];民主协商报;2006年
6 太原道;从民族大融合看雁北历史[N];山西政协报;2006年
7 李之亮;略说赵宋王朝[N];天津日报;2006年
8 ;长使英雄泪沾襟:关于杨家将的真实历史[N];武威日报;2006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武瑞峥 通讯员 杨光;临l冒锍且胖穂N];廊坊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居田;秦王陵里看唐风[N];宝鸡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D];复旦大学;2011年
2 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凤翔;晚唐五代秦岐割据政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达志;唐代后期藩镇与州之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宋卿;唐代营州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世丽;安北单于都护府与唐代北部边疆民族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7 王效锋;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军;晚唐中央政府对河陇地区的经营[D];兰州大学;2008年
9 刘心;中唐文编年[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姚玉成;唐宋时期中原少数族裔行迹考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超;中晚唐同、华两州节度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慧敏;唐代岭南节度使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李显辉;唐代藩镇使府节度行军司马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卫芝;唐代定州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杜志华;唐代易定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杜正乾;唐代节度使旌节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邓恩娟;宋初节度使初探[D];西北大学;2008年
8 苗倩倩;唐代进奉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翔;关于唐代泽潞镇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敏;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87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871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