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及两汉循吏与儒家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17-05-11 02:07

  本文关键词:先秦及两汉循吏与儒家文化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循吏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既是中央政府官方任命的管理地方行政经济等事务的正式地方官员,,同时他们还在自觉地遵循儒家文化的大传统,利用自身的身份和地位来积极推行儒家文化的传播,进行礼仪习俗的宣扬。本文从循吏最初的源头——先秦时期开始论述,详细分析了循吏和儒家文化传播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循吏具体的育民化民措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循吏的本质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追溯了循吏最初的原形——儒,认为循吏的本质精神和内在特点与经过孔子改造后的儒的精神和特点是相一致、相符合的。正因为有了儒生那种强烈的道德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循吏才会在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以外不遗余力地宣传儒家文化。同时这一部分还介绍了循吏传播儒家文化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条件。除了循吏自身的因素外,统治阶级利用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从官方的角度宣传儒家道德文化也为循吏的育民化民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 第二部分具体论述了循吏和儒家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在对循吏做出一个符合历史事实的概念界定后,分别从先秦及两汉这两个不同时期去分析论述循吏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文化传播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同时期的循吏虽在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上却都符合儒家传统的经典教义。通过循吏的治民原则和具体措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循吏确实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着儒家思想的相关要求,是很富实干精神的务实型的官员。 第三部分是对循吏教化行为的思考。虽然循吏在历史上对儒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循吏的内心世界,循吏的最终结局却少有人关注及提及。循吏作为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人数虽然不多,但在这其中却有很多人都受到了国家的褒奖以及百姓的爱戴,在这荣耀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理历程呢,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就这一情况结合历史事实做了一下思考及叙述,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循吏做了些许尝试。 总之,先秦及两汉循吏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以及对历史的影响与作用都是十分具体而深远的,循吏一系列教化于民的活动在历史上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使其在文化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才是功在其时,泽被后世的伟业,后世历朝历代的官员更是把循吏树为学习的典型与榜样。循吏身上那种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与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坚韧作风更是留给我们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在中央政府提倡建立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今天,国家和社会既要保证政治的稳定,又要照顾到百姓的实际切身利益;既要努力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但又不能放松精神文明建设,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古代循吏的某些做法中获得相应的启迪,使千百年循吏的为官之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可以让我们获得教益。
【关键词】:先秦 两汉 循吏 儒家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25;K2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一循吏与儒家文化传播的研究概况8-9
  • 二.循吏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本文的主旨9-12
  • 一. 先秦及两汉循吏最初的原形——儒12-20
  • (一) 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小传统与“儒”的内涵12-14
  • (二) 儒的本质精神与循吏的关系14-16
  • (三) 循吏产生的历史背景16-20
  • 二、循吏与儒家文化传播20-40
  • (一) 循吏之概念20-23
  • (二) 循吏的先驱——先秦篇23-28
  • (三) 循吏的成型期——两汉篇28-37
  • (四) 汉代循吏的治民原则37-40
  • 1、富而后教之37-38
  • 2、奉法循理38-39
  • 3、廉洁自律39-40
  • 三、对循吏教化行为的思考40-50
  • (一) 悲哀的循吏40-47
  • (二) 循吏的另一面47-50
  • 结语50-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博;循吏与两汉社会[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彩军;《聊斋志异》文学形象的影视传播变异[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孟彦;汉代循吏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阔;中国历代正史中《循吏列传》的行政伦理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朱良璞;循吏与两汉政治[D];渤海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及两汉循吏与儒家文化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55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4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