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士风与士人政治心态

发布时间:2017-05-13 09:26

  本文关键词:西晋士风与士人政治心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魏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都发生着剧烈变化。特定的环境,使得士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作为西晋士人群体习尚风貌概述的士风,也以其鲜明的色彩著称于世。崇饰华竞之风、放达任性之风、清谈浮虚之风充斥在西晋朝堂。在这种士风的影响下,构成西晋社会基础和支持力量的士人群体,奢靡淫逸,贪财好利,崇尚玄虚,虚伪清脱。对于西晋士人群体的这些腐朽颓废的行为,以往的研究多阐述其对司马氏政权的腐蚀毒害作用。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流于表象,而应在传统的认识之外增添一个理解的层面。在士人种种怪诞行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西晋官僚群体流于颓废消沉的精神状态和缺乏社会担当的政治心态。 本论文从西晋士人的个人行为、思想言论、政治作风出发,通过对西晋崇饰华竞、通达放任、清谈浮虚的士风的描述,探求了在这些反传统的士风下士人的精神状态和政治心态。结合西晋的政治时局,在立国不正的政治背景下,分析先天不足、力量有限的皇权对西晋士风及士人群体政治心态的影响。另外,从思潮学风的角度,由西晋名教之治的崩溃和玄学思潮的复苏带来的士人思想和行为模式调整的层面,来探讨西晋士人群体在权威思想崩溃与重建过程中的政治心态变化。通过对西晋士风及士人政治心态的描述和解释,笔者认为,西晋政权来源不合法及其权力中心的构成,是西晋各种士风风靡和士人心态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各种制度,满足了官僚权贵对权势和财富的要求,确立与保证了其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助长了西晋腐败风气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种士风是西晋历史的特殊性造就的,而非历史发展的必然。另外,西晋士人的纵欲恣情、嗜酒荒放、任性悖礼、放荡颓废,虽然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重视,但更多的还是折射出了士人极度空虚的精神状态和自甘堕落的政治心态。西晋士人的种种怪诞行为,实际上是士人极端压抑下的无奈之举,是士人找不到出路的内心悲哀的宣泄。由此我们认为,西晋各种不良士风的盛行,实质上反映了这个时代士人的困境。
【关键词】:士人 士风 政治心态 西晋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37.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8
  • 一、选题的由来以及选题的目的9-10
  • 二、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三、研究方案13-18
  • (一) 研究的范围13-16
  • (二) 研究的目标16
  • (三) 研究的内容16-17
  • (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7-18
  • 第一章 西晋的士风18-30
  • 第一节 崇饰华竞的士风18-22
  • 一、穷奢极欲,挥霍成风18-20
  • 二、金钱崇拜,唯钱是授20-22
  • 第二节 任诞放达的士风22-26
  • 一、嗜酒荒放,任诞不拘23-24
  • 二、行为倨傲,任情悖礼24-26
  • 第三节 清谈浮虚的士风26-30
  • 一、崇尚清谈,好名相尚26-28
  • 二、宅心事外,虚伪清脱28-30
  • 第二章 西晋士风形成的原因30-51
  • 第一节 西晋士风与西晋立国30-33
  • 第二节 西晋士风与西晋权力结构33-41
  • 一、九品中正制度与西晋士风33-38
  • 二、占田荫客制与西晋士风38-41
  • 第三节 西晋士风与西晋治国思想41-51
  • 一、名教之治背景下的西晋士风41-45
  • 二、玄风熏染下的西晋士风45-51
  • 第三章 西晋士风的认识51-55
  • 第一节 传统深恶痛绝的批判51-52
  • 第二节 现代“人性觉醒”的赞赏52-55
  • 结语55-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晓毅;;王戎与魏晋玄学[J];东岳论丛;2011年12期

2 简修炜;论西晋地主阶级贪欲和权势欲的两重性[J];河北学刊;1987年04期

3 王晓毅;;再论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真相[J];文史哲;2010年02期

4 张宏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奢之风及其社会影响[J];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5 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6 阎步克;西晋之“清议”呼|r简析及推论[J];中国文化;1996年02期

7 赵园;关于“士风”[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2期

8 王晓毅;;西晋贵无思想考辨[J];中国哲学史;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西晋士风与士人政治心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62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3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