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阳修的“春秋笔法”

发布时间:2017-05-13 11:10

  本文关键词:论欧阳修的“春秋笔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宋代《春秋》学勃兴,众多学人以伦理化的儒家之道解经、关注现实政治和编撰史书。欧阳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大将。五代乱世与赵宋王朝在时间上最为接近,而宋初出现的政治危机,使他深深感受到要从五代史中吸取教训,方能避免乱世的再次出现;在他看来,薛居正等人撰写的《旧五代史》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于是,在《新五代史》中,他仿效《春秋》,通过较为严谨的“《春秋》义例”表达了他对五代历史的看法;尤其是在人物评价上,寄托了他对忠孝和仁义的褒奖,对昏君、乱臣贼子的极力鞭挞。在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中,他在把握《春秋》要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春秋笔法”,大量删削旧史,全面评价唐代君主,对大唐盛世的历史进行了冷静的分析。由此而体现了他以史为鉴的初衷和对宋代统治秩序的极力维护。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本纪”部分中的“春秋笔法”统一起来,分别探究,综合分析,以获得对欧阳修“春秋笔法”更为全面的认识。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详细内容如下:一、绪论首先是简述本研究课题的缘由及意义;其次是对“春秋笔法”作出释义,也即对本文研究的“春秋笔法”的对象和范围作出了界定和说明;然后是欧阳修的“春秋笔法”的学术史回顾;最后是本文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的概述及论文大体框架的说明。二、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欧阳修的学术倾向。这主要包括他的《易》和《春秋》研究。对《易》的诠释,主要以着眼于现实为基础,进而发掘《易》学经典的致用功能。对《春秋》的看法,则从“简严”的外在形式和“《春秋》大义”内在含义展开,直接促进了以《春秋》书写方式行文的倾向。其学术倾向,是为运用“春秋笔法”的思想基础。第二章对《新五代史》的“春秋义例”作出详细的分析,主要选取了“春秋笔法”中的“不没其实”、“简而有法”和曲笔要义等主要部分,从而分析他对五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他在书中寄寓的褒善贬恶之情,进而理解他处处为赵宋王朝提供辩护和警示后世的苦心。第三章探讨《新唐书》本纪部分的“春秋笔法”。由于《新唐书》本纪部分的《春秋》义例并没有《新五代史》那样严谨,所以就转换视角,对欧阳修如何将“春秋笔法”的“神”灵活驾驭于撰述中作出探讨。从具体撰述和论赞两部分进行分析,后者直接体现欧阳修的立场和感情倾向,而对前者的分析则主要从寓褒贬于序事和寓褒贬于论断以及据事直书等方面加以把握。第四章对欧阳修的“春秋笔法”作出平议。首先是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本纪的“春秋笔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欧阳修并不拘泥于《春秋》义例而注重把握《春秋》旨意的认识;其次是对“春秋笔法”给两书带来的影响作出论述;最后是全面评价欧阳修的“春秋笔法”。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
【关键词】:欧阳修 《新五代史》 《新唐书》 “春秋笔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2;K243.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21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9-11
  • 二、欧阳修的“春秋笔法”释义11-16
  • 三、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欧阳修的“春秋笔法”之研究现状16-20
  • 四、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20-21
  • 第一章 欧阳修的学术倾向21-30
  • 第一节 从欧阳修的易学看其对经典的诠释态度21-25
  • 一、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探析《易》21-22
  • 二、从关注现实的角度诠释《易》22-23
  • 四、对经典谨慎的态度23-25
  • 第二节 欧阳修对《春秋》的理解25-30
  • 一、对《春秋》外在形式的把握26-27
  • 二、对“《春秋》大义”的理解27-30
  • 第二章 《新五代史》的“春秋义例”30-53
  • 第一节 “不没其实”30-36
  • 一、后梁31-33
  • 二、后唐33-34
  • 三、后晋34-35
  • 四、后周35-36
  • 第二节 “简而有法”36-44
  • 一、“弑”君之罪37
  • 二、“赦”之善德37-39
  • 三、罪者“伏诛”39-41
  • 四、为君“取”与“克”天下41-44
  • 第三节 曲笔要义44-53
  • 一、善用对比突出褒贬44-45
  • 二、苦心劝诫宋廷君主45-48
  • 三、对君恶有所隐讳48-53
  • 第三章 《新唐书》的“春秋笔法”53-73
  • 第一节 寓论断于序事54-67
  • 一、述而不作寓论断54-61
  • 二、藏美刺于互见61-66
  • 三、据事实录66-67
  • 第二节 寓褒贬于论赞67-73
  • 一、《新唐书》本纪“论赞”的内容67-70
  • 二、《新唐书》本纪“论赞”的书写特点70-73
  • 第四章 欧阳修“春秋笔法”平议73-86
  • 第一节 《新五代史》与《新唐书》本纪部分“笔法”对比分析73-82
  • 一、两书“春秋笔法”外在形式之异73-79
  • 二、“春秋笔法”对两书的影响不一79-82
  • 第二节 欧阳修“春秋笔法”对史学的意义及影响简论82-86
  • 一、反映了欧阳修求“仁”于撰史的目的82-83
  • 二、给史学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83-86
  • 结语86-87
  • 参考文献87-91
  • 致谢91-92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欧阳修的“春秋笔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62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e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