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16:09
本文关键词: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
【摘要】: 官学作为化民成俗、长育人才之地,在两宋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宋代官学主要分为两级: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在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宗学以及时兴时废的律学、算学、书学、武学等;地方上主要是州县学,包括官办书院等。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性质,只能是一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文化工具。宋朝也不例外,宋代统治者极其重视官学的建置与发展。北宋初期,由于战乱及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统治者较为忽视官学的建设,科举取士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政策。这也是当时社会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但是至北宋中期以后,宋朝统治者开始逐渐认识到官学在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材的重要性,由此伴随着“庆历新政”开始,也拉开了宋朝办学高潮的序幕,在此后“庆历兴学”、“熙丰兴学”、“崇宁兴学”三次兴学活动的带动和刺激下,宋代官学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到北宋末期时太学生人数达3800人,规模空前,武学、算学、画学、医学、书学等专门学校无不俱全。地方州县也普遍设置学校,官学规模发展到鼎盛时期。偏居江南的南宋王朝的官学发展规模虽然不如北宋,但是南宋统治者依然较为重视官学的发展,推进民间书院的官学化,对思想的控制更为严密,,在教育领域中可以反映出宋代中央集权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在宋代官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教育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治者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因素的变化,制定出符合本阶级意志的教育政策,由此直接影响着官学教育的内容、规模与速度,成为制约官学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通过背景性的描述,勾勒出两宋官学发展的轨迹。第二章具体分析了两宋官学的经费政策,提出正是因为两宋政府筹措教育经费的多样化、管理上的制度化,为宋代官学提供了经济保障,从而使其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第三章以州县学为侧重点,分析了宋代政府对地方官学的行政管理,宋代政府为了对地方官学进行有效的管理,专门设置了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学官考核机制、完善了地方官学学规,两宋政府完善教育行政制度以确保官学的健康发展。第四章突出两宋政府在官学中的思想强化力,提出以王安石在官学中统一经术为标志,宋朝政府开始在官学内加强思想控制,尽管统治阶级在强化控制力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在官学中统一士子们的思想,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第五章主要针对宋代书院的官学化现象,提出宋朝政府在发展地方官学的同时,也逐渐加强对民间办学的控制与渗透,这种情况在南宋尤为明显,反映出宋代教育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关键词】:宋代 官学教育政策 教育经费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44
【目录】:
- 导言7-9
- 第一章 两宋官学发展的轨迹9-16
- 第一节 北宋时期官学发展的轨迹9-14
- 第二节 南宋时期官学发展的轨迹14-16
- 第二章 两宋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16-25
- 第一节 官学教育经费的来源16-20
- 第二节 官学教育经费的支出20-22
- 第三节 官学教育经费的管理:以学田为中心22-25
- 第三章 两宋政府在教育行政管理领域的政策表现--以州县官学为例25-31
- 第一节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提举学事司的设置25
- 第二节 州县学官的任用与考核政策25-28
- 第三节 州县官学学生的定额以及入学资格28-29
- 第四节 州县官学学规29-31
- 第四章 从“一道德”到崇尚理学--两宋政府对官学教育思想控制力的强化31-36
- 第一节 熙丰时期推行的《三经新义》与官学教育31-32
- 第二节 徽宗时期对官学的思想钳制32-34
- 第三节 南宋后期理学思想在官学中的确立34-36
- 第五章 宋政府对民间书院的改造措施--书院官学化36-41
- 第一节 宋代书院官学化的原因36-37
- 第二节 宋代书院官学化的途径37-38
- 第三节 书院官学化带来的利弊38-41
- 结语41-43
- 参考书目43-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楠;;浅析辽朝的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麦田;;《中国侨务政策研究》出版[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3 许建英;;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辉;;郑新立:经济学家的洞察力[J];w
本文编号:544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4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