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儒相匡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20:19

  本文关键词:汉儒相匡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匡衡 汉代 丞相 儒学 齐诗


【摘要】:匡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他经世致用,积极将经学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做出了较大的成就,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文献为依据,对匡衡的籍贯、家世、学术成就、仕历和政治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和论述。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考察论述了匡衡的生平事迹,主要涉及其籍贯、生平等方面的内容。匡衡出身贫寒,在劳作之余,凿壁借光,苦读经书,最终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其生平事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西汉士人的生活状态、求学经历和入仕为官的发展轨迹。匡衡的家族在匡衡入仕之后,逐渐发展壮大。本文依据有限的史料对匡衡家族的发展进行粗线条的考察,探讨了匡衡家族发达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匡衡家族的发展反映了两汉时期世家大族发展的基本特点——学而优则仕,依靠学术兴家。匡衡对于匡氏家族发展的主要作用在于:以诗书传家,,教授子孙儒家经典,促进崇学尚功家风的形成。这与鲁西南地区一直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有一定关系。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匡衡的经学思想和经学成就。匡衡的经学思想是在儒学大行其道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汉代注重经学的选官制度为匡衡这样一个出身布衣的书生提供了一个进入仕途的途径。此外,匡衡所生活的齐鲁地区崇儒尚学之风盛行,当时涌现了大量的儒学大家和高官,具有浓厚的文化和政治环境。在上述背景下,匡衡凭借艰苦卓绝的精神,取得了非凡的经学成就,形成了独到的经学思想。匡衡的经学思想具有经世致用、以礼治国的特点。他的经学思想主要通过其政治实践得以体现。匡衡的仕历体现了经学与政治的融合,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论述匡衡通过经学而入仕为官,又因汉元帝好儒而获得重用,历经三朝,官至丞相,将儒家思想与朝政紧密结合,并将儒家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政治方略,进而推动了汉代的儒生政治的形成和确立。此外,匡衡之所以能够凭借儒学成为朝中重臣,与汉代的选官制度重视经学有关。匡衡的入仕和升迁体现了汉代选官制度的进步性和公平性。 第四部分对匡衡的历史地位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匡衡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他的价值评判主要取决于他对历史的贡献。本文认为对匡衡的历史地位的评价应该立足其生活的时代背景,重视全面性,避免片面及单纯的道德评价。匡衡在学术上延续了《齐诗》的传统,对《诗经》学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利用经学影响政治,改革礼制。匡衡为官治政,虽有顾及私利之举,甚至可能发生过侵占土地的事情,从大臣操守上理应得到批判;其家人违法,匡衡也难辞“教子不严”之咎。但其子匡咸通过明经而入仕,广开家族文脉,这与匡衡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因此,从总体看来,匡衡于国于家功大于过,可谓白璧微瑕,其历史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匡衡 汉代 丞相 儒学 齐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34.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7
  • (一) 选题意义11-12
  • 1. 学术意义11
  • 2. 现实意义11-12
  • (二) 匡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2-16
  • 1. 关于匡衡生平事迹的研究12-14
  • 2. 关于匡衡经学思想的研究14-15
  • 3. 关于匡衡政治生活的研究15-16
  • (三) 史料基础与研究方法16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16-17
  • 一、 匡衡的生平事迹17-29
  • (一) 匡衡的故里与字号17-22
  • 1. 辨析《史记》中关于匡衡的记载17-18
  • 2. 匡衡的故里18-21
  • 3. 匡衡的字号21-22
  • (二) 匡衡艰苦求学22-24
  • 1. 治生与求学并行22-23
  • 2. 师承《齐诗》,参加博士弟子课试23-24
  • (三) 匡衡与匡氏家族24-29
  • 1. 匡衡的远祖24-25
  • 2. 匡衡的家族25-27
  • 3. 匡衡对家族的影响27-29
  • 二、 匡衡的经学成就29-43
  • (一) 匡衡经学思想形成的背景29-33
  • 1. 时代背景: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29-30
  • 2. 文化熏陶:地区人文环境的影响30-31
  • 3. 历史机遇:选官制度的倾向31-33
  • (二) 匡衡主要经学思想概述33-41
  • 1. 匡衡与《郊祀歌》33-34
  • 2. 匡衡与《齐诗》34-38
  • 3. 匡衡的易学思想38-41
  • (三) 匡衡经学思想的影响41-43
  • 1. 传承儒家学说41
  • 2. 影响西汉政治41-43
  • 三、 匡衡的政治生活43-63
  • (一) 匡衡步入仕途43-49
  • 1. 通过博士弟子课试任平原文学43
  • 2. 史高举荐匡衡以对抗萧望之43-45
  • 3. 以经论政,屡被提拔45-49
  • (二) 匡衡达到仕途巅峰49-54
  • 1. 议政多以经学为根本49-52
  • 2. 政治斗争中明哲保身52-54
  • (三) 匡衡被罢免54-56
  • 1. 朝臣弹劾匡衡失职54-55
  • 2. 匡衡因事再被弹劾55-56
  • (四) 匡衡与汉朝政治56-63
  • 四、 匡衡的历史地位63-68
  • (一) 历史上的评价:对匡衡褒贬不一63-66
  • (二) 匡衡功大于过66-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2
  • 后记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诚擰;“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西汉亡于儒生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2 阎步克;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3 唐元;张静;;儒相匡衡与西汉宣元之际的儒法转捩[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观博海;;匡衡 从偷光到盗地[J];国学;2011年06期

5 李征宇;;《齐诗》情性论新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张强;《郊祀歌》考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7 王承略;论《齐诗》学派与王莽的关系及其在东汉的命运[J];孔子研究;2001年06期

8 张大可;;《史记》残缺与补窜考辨[J];兰州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9 蔡继红;;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述评[J];理论界;2011年05期

10 徐国利;李天星;;陈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与特点[J];河北学刊;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616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16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5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