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名家初探
发布时间:2017-08-16 20:03
本文关键词:三晋名家初探
【摘要】: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出现,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旧概念与新旧事物互相杂错的现象。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概念研究的学派,即名家学派。先秦名家人物,以其所在地区及主要活动区域来划分,惠施、公孙龙、毛公、桓团等四人应属三晋名家之列。本文试以先秦名家的发展为线索,针对三晋名家及其思想发展进行初步探察,以期对先秦三晋地区名家的发生、发展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 本文分四部分对三晋名家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三晋名家产生和发展的地理与社会背景,华夏与戎狄族的交错杂居,促成了三晋地区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春秋时期晋国宗法制度的破坏,国君一级宗法血亲观念的淡泊,为名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名实相怨”的社会现实,更是直接促进了名家在三晋地区的发展。第二部分讨论了三晋名家产生发展的思想基础——名辩的土壤,孔子的正名思想,名家先驱邓析与尹文的名辩思想以及墨家的辩学,一步步将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引上了纯学术的道路。第三部分对惠施其人、生活的年代及其在魏国的活动进行考察,并讨论了惠施仕魏的经历对其哲学思想的影响。第四部分对公孙龙其人、其书及其在魏、赵的活动进行考察,并讨论了公孙龙政治思想与其名实思想的共同特点。
【关键词】:三晋名家 惠施 公孙龙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引言7-22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7-8
- 1.2 研究史的回顾及写作思路8-15
- 1.3 三晋名家的界定15-22
- 2 三晋名家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22-35
- 2.1 华夏与戎狄族交错杂居的地理环境22-29
- 2.2 春秋时期晋国宗法制度的破坏29-33
- 2.3 “名实相怨”的社会现实33-35
- 3 三晋名家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名辩的土壤35-42
- 3.1 孔子的“正名”思想——使“名”凸显于百家视野之中35-36
- 3.2 邓析与尹文的名辩思想——使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又向纯学术的 方向跨进一步36-39
- 3.3 墨家的辩学——把名实关系的研究引上了逻辑学与知识论的道 路39-42
- 4 惠施仕魏42-57
- 4.1 惠施略考43-50
- 4.2 魏惠王十六年(前 354 年)——惠王后元十三年(前 322 年), 惠施去魏前的活动50-53
- 4.3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 年)惠施返魏后的活动53-55
- 4.4 在魏国从政的经历是惠施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55-57
- 5 公孙龙在魏与赵57-69
- 5.1 公孙龙略考57-60
- 5.2 公孙龙早年在魏国的活动60-62
- 5.3 公孙龙在赵国的活动62-66
- 5.4 公孙龙的政治思想与其名实思想的共同特点:重视“实”,强调名实 相符66-69
- 结束语69-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贤中;尹文子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修建军;《吕氏春秋》之于名家评析[J];齐鲁学刊;2001年05期
3 刘利民;;纯语言性反思与分析理性思想的端倪——先秦哲学的语言关涉与名家思想取向[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4 冯曼东;浅谈杜国庠先秦逻辑思想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5 王文涛;西汉河间国沿革与毛公籍贯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董英哲,江向东;先秦名家科学思想概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2期
7 程树铭,张忠义;也谈公孙龙的“白马非马”[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8 陈坚;“惠施十事”新解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曾祥云;对公孙龙哲学评价的质疑[J];学术界;2004年04期
10 王永祥;关于公孙龙“白马非马”所谓“诡辩论”的质疑[J];邯郸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贵丽;《尹文子》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5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8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