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与汉代社会

发布时间:2017-09-02 01:14

  本文关键词:孝文化与汉代社会


  更多相关文章: 孝文化 汉代 社会


【摘要】: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孝治天下”是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现实的社会背景和充分的实际体现。孝的思想贯穿于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汉代政治、法律、家庭、伦理思想、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汉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是汉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主要体现在孝是汉代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政治实践的指导方针和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孝在汉代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应用,与孝廉制度的产生、演变和实施密切相关。孝与忠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孝融于汉代政治的本质就是移孝作忠。 孝的传统是汉代法律的鲜明特点,汉代孝的法律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分为初始、发展和完备三个历史阶段。孝的思想渗透到行政法、民事法、刑事法、诉讼法等各种基本法律形式之中,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孝是汉代家庭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调整家庭内部关系、家庭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在汉代家庭之中,孝的思想体现于家长的责任与子女的义务之中。孝文化对汉代家庭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维护了汉代小农家庭的稳定,促使了世家大族的形成和皇族的延续。 孝是汉代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在伦理思想上的反映,是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的统一。孝贯穿于五伦、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思想观念之中,对汉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是汉代儒家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孝经》、《论语》、“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包含着大量论述孝的内容。孝的思想贯穿于汉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基本教育形态之中,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汉以孝治天下”具有民主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并存的“二重性”特点,对后世封建统治影响深远。发掘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涵,尤其是对最具有代表性的汉代孝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为现代养老制度的完备和具体实施提供历史借鉴。同时,汉代孝文化也是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型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源泉。 “孝”的思想贯穿于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以孝治天下”成为汉代统治秩序的鲜明特点。本文试图探讨孝文化与汉代政治、法律、家庭、伦理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孝文化与汉代社会各层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弥补当今研究上的某些不足,为“汉以孝治天下”说提供有一定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孝文化 汉代 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2
  • 绪论12-17
  • (一) 选题意义12
  • (二) 学术史评述12-15
  • (三) 主要内容框架15-16
  • (四) 创新与不足16-17
  • 一、汉以孝治天下17-25
  • (一) “汉以孝治天下”的历史渊源17-19
  • 1. 原始孝观念的起源17
  • 2. 西周孝道思想的形成与完备17-18
  • 3. 儒家对孝文化的丰富与发展18-19
  • (二) “汉以孝治天下”的社会背景19-21
  • 1. 经济基础19
  • 2. 政治背景19-20
  • 3. 思想动因20-21
  • (三) 汉代孝治的具体实施21-25
  • 1. 以孝作谥21-22
  • 2. 实行举孝廉制度22
  • 3. 设立三老、孝悌(弟)、力田,以兴孝风22-23
  • 4. 对孝子复除与赐帛23
  • 5. 惩罚不孝23-24
  • 6. 重视《孝经》及其经学地位的确立24-25
  • 二、孝与汉代政治25-40
  • (一) 孝是汉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25-28
  • 1. 孝是汉代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25-26
  • 2. 孝是汉代政治实践的指导方针26-27
  • 3. 孝是汉代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27-28
  • (二) 孝与汉代举孝廉制度28-35
  • 1. 汉代孝廉制度的产生与演变28-30
  • 2. 孝廉制度的具体实施30-33
  • 3. 孝廉制度的利弊得失33-35
  • (三) 孝与忠的辩证关系35-40
  • 1. 孝与忠的对立性35-36
  • 2. 孝与忠的统一性36
  • 3. 移孝作忠36-40
  • 三、孝与汉代法律40-58
  • (一) 汉代孝的法律化40-41
  • 1. 初始阶段:西汉建立至汉武帝前40
  • 2. 发展阶段: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40-41
  • 3. 完备阶段:东汉时期41
  • (二) 汉代法律中的孝亲思想41-53
  • 1. 行政法42-46
  • 2. 民事法46-47
  • 3. 刑事法47-50
  • 4. 诉讼法50-53
  • (三) 汉代孝道法律化的影响53-58
  • 1. 积极影响53-54
  • 2. 消极影响54-58
  • 四、孝与汉代家庭58-71
  • (一) 孝是汉代家庭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58-60
  • 1. 孝是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58-59
  • 2. 孝是调整家国关系的行为准则59-60
  • (二) 孝与家长的责任60-62
  • 1. 抚养子女60
  • 2. 教育子女60-62
  • (三) 孝与子女的义务62-69
  • 1. 养62-63
  • 2. 敬63-64
  • 3. 丧葬与祭祀64-69
  • (四) 孝文化对汉代家庭的影响69-71
  • 1. 孝与小农家庭的稳定69
  • 2. 孝与世家大族的形成69-70
  • 3. 孝与皇族的延续70-71
  • 五、孝与汉代伦理思想71-83
  • (一) 孝是汉代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71-73
  • 1. 孝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在伦理思想上的反映71-72
  • 2. 孝是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的统一72-73
  • (二) 孝与五伦73-75
  • 1. 孝与父子有亲74
  • 2. 孝与君臣有义74
  • 3. 孝与夫妇有别74
  • 4. 孝与长幼有序74-75
  • 5. 孝与朋友有信75
  • (三) 孝与三纲五常75-81
  • 1. 孝与三纲75-78
  • 2. 孝与五常78-81
  • (四) 孝与三从四德81-83
  • 1. 孝与三从81-82
  • 2. 孝与四德82-83
  • 六、孝与汉代教育83-111
  • (一) “孝”是儒家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83-89
  • 1. 《孝经》中的“孝”及其经学地位的确立84-85
  • 2. 《论语》论孝85-86
  • 3. 五经论孝86-89
  • (二) 孝与汉代家庭教育89-97
  • 1. 孝与儿童启蒙教育89-90
  • 2. 孝与经学世家家学传承教育90-93
  • 3. 孝与皇族家庭教育93-94
  • 4. 孝与女子教育94-95
  • 5. 孝与家风家训教育95-97
  • (三) 孝与汉代学校教育97-107
  • 1. 孝与汉代中央官学97-102
  • 2. 孝与汉代地方官学102-103
  • 3. 孝与汉代私学103-105
  • 4. 孝与汉代的师生关系105-107
  • (四) 孝与汉代社会教育107-111
  • 1. 中央政府的决策108
  • 2. 地方循吏的推动108-109
  • 3. 孝子榜样的示范109-111
  • 七、对汉代孝文化的思考与继承111-121
  • (一) 汉代孝治的二重性111-114
  • 1. 民主性精华111-112
  • 2. 封建性糟粕112-114
  • (二) 汉代孝治对后世封建统治的影响114-118
  • 1. 重孝传统得以继承114-117
  • 2. 极端趋势日益增强117-118
  • (三) 汉代孝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118-121
  • 1.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扬弃中建立社会主义新孝道118-119
  • 2. 汉代教育重孝传统对今天社会主义教育的借鉴119
  • 3. 汉代法律重孝传统对今天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借鉴119-120
  • 4. 以孝促进家庭和睦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120-121
  • 参考文献121-128
  • 致谢128-12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木雕花板艺术中折射出的儒家“孝文化”思想[J];福建文博;2010年04期

2 杨维琴;;孝文化的变迁及中国家庭养老文化的重构[J];经济师;2011年09期

3 许刚;;说“孝”[J];寻根;2011年03期

4 张慧琼;;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社会意义[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胡新桥;;孝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6 李小云;田银生;;孝文化视野下我国城市老年居住模式探析[J];城市观察;2011年04期

7 王利红;;儒家与基督教孝文化对比[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8 田世平;;欣看节庆文化大转型——来自“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的调研报告[J];前进;2011年06期

9 张旭芳;郭现军;;孝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困境及出路[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遇春;;葬礼的黄昏——评肖江虹的《当大事》[J];文学教育(上);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方明;杨兆麟;;中国孝文化初探[A];养老与社会保障——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兴汉;谢新敏;;试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郑兴汉;谢新敏;井婷;;孝,教由所生——高校进行孝文化教育之管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王东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与中国孝文化联合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探索[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5 高平;王延东;;浅谈孝文化和家庭美德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赵五家;;浅谈构建和谐老年的新孝文化[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蒋晓华;;弘扬孝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宏勋;;建设社会主义新孝文化的建议[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高平;王延东;;浅谈孝文化与家庭美德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C];2004年

10 李守义;;以德治国与弘扬“孝文化”[A];湖北省以德治国与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蒋润涛;中国湖北·孝感第五届孝文化艺术节开幕[N];孝感日报;2008年

2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董晓芳 吴坚;孝感学院探索特色办学[N];湖北日报;2008年

3 记者 宁波 董晓芳 通讯员 吴建;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国际研讨会在孝召开[N];孝感日报;2008年

4 孝心;中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N];孝感日报;2008年

5 季焱;孝文化的践行者[N];中国信息报;2009年

6 记者 蓝青;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孝文化[N];中国老年报;2009年

7 记者 李旭兵 实习生 娄晓静;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成立[N];河南日报;2009年

8 记者 王粲 通讯员 巩文文;把孝文化建设推向深入[N];济宁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孙春晓 特约记者 陈立诚 通讯员 魏其宁;让孝文化在绿色中升华[N];淄博日报;2009年

10 孙学君;孝文化与和谐新农村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宗才;汉代道家生态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厚琴;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顾丽华;两汉妇女生活情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业;孝文化与汉代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嘉珍;让孝文化回归养老本位[D];河南大学;2011年

3 孙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孝文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程瑛;孝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玲;孝感与孝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喻靖文;论孝感地方高校孝文化研究与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郭秀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会的传承[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9 王愚;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孝文化教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伍婷婷;传统孝文化的推行与制度支持[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5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775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8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