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考课制度述论
发布时间:2017-09-08 05:33
本文关键词:北魏考课制度述论
更多相关文章: 北魏考课制度 大使循行 考格 尚书考功郎中 泛阶
【摘要】: 北魏考课制度这一问题,前辈先学已有所注意,并且在复原考课制度、探寻其渊源及影响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本文中,笔者试图按发展进程探讨北魏考课制度的形成、确立、完备和破坏,整理其考课方式、考课对象、考课年限、考课机构、考课品第的标准和考课后的黜陟,以及北魏末年直接破坏考课的因素。 道武帝一明元帝时期,虽然设置了各级地方官吏,但官员的素质比较低;中央初建了尚书台,但其曹省时设时撤,考课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执行。北魏为了有效考核各级官吏是否称职,便派出大使循行各地。 太武帝时,官员考课制度处于草创时期。对官吏考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皇帝行幸、吏民举告和州刺史、太守、县令层层考课。考课的对象主要是地方官员,第一次出现对中央官员进行考课。考课年限不确定,考课后的黜陟也没有形成定制,特别在黜罚时皇帝个人的主观因素有很大影响。考课内容主要集中在官员是否贪污受贿和劝课农桑发展农业。 文成帝时期,地方官吏的考课制度初步形成。太安诏书具体规定了考课的内容,即农业、赋役、户口、法律、用人等五条,这成为以后考课地方官吏的标准。考课也由专人——南部尚书来负责;考课的对象不仅包括在任的地方官吏,而且包括升迁或离任的官员。这一时期的考课方式包括遣使巡行、皇帝亲巡、召民秀、计掾对问等,形式多样。考课的主要对象是地方官员。基本上遵从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三载一考”,对“三考以黜陟幽明”这一点并没有照办,采取的是考即黜陟。 孝文帝亲政后,考课作为一种制度正式确立。此时,地方官员的考课已有完备的令文,即每年年底,州镇长官条列牧守治行,及至再考,随其品第,以彰黜陟。中央官员的考课在元羽的建议下,也形成定制,即由各曹长官负责本部门官员的考课,依其政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上、上中、上下、中等、下上、下中、下下七品,上下二等分别陟黜,中等守本。官品为六品以下的官员,尚书重问;五品以上,皇帝与公卿论其善恶。而且,确定了“三年一考,考即黜陟”的原则。而且,地方属官也要接受中央的统一考课,先由州牧府主考定属官的工作能力,品定为三等,后由皇帝亲自查看以定黜陟。由此,从中央到地方,从主官到属官,都要进行考课,考课对象更加全面。此期考课分类之细,办事速度之快,措施之细致,品评之严明,是终北魏一朝未有的。 宣武帝时期,,考课制度在各个方面更加完善。考课由专门的机构尚书考功曹负责,尚书考功郎中主持对百官的考课事宜。考功令规定了衡量官员治行的标准为三等九品;与之相对应的黜陟品级也由孝文帝时期的三等七品变成了三等九品。与当时的政治情况相适应,考课令文日趋完善,出现了景明考格、正始考格、延昌元年考格、延昌三年考格等几种考格。虽然在考格上更加完善,但隔几年就变化的考格,让主管考课的官员无所适从,也使得以前简单明了的考课制度变得扑朔迷离。 孝明帝时,中央任事官的考课年限是三年,散官是四年。与以往有最大变化的是地方官员的考课,他们的考课年限变成了六年一考,而且,“限满代还,复经六年而叙”,于是在十二年中,太守、令长只经过一次考课,另六年为停职等待再次上任。孝庄帝以后,由于内政的混乱,北魏政府已无暇顾及考课,考课也趋破坏。 在宣武帝后期,考课制度受到了一些因素的破坏。正始四年的泛阶使得考课的年限、方式与前朝大有不同,尤其在孝明帝时,两次推行泛阶,使考课变得混乱无序;考簿的混乱又使考课无所依据;监察制和选举制的变化,影响到与它们配套的考课制度。
【关键词】:北魏考课制度 大使循行 考格 尚书考功郎中 泛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39
【目录】:
- 引言4-5
- 一、 北魏前期的考课5-12
- (一) 道武帝-明元帝时期的大使循行5-6
- (二) 太武帝时期考课制度的草创6-8
- (三) 文成帝-献文帝-冯太后执政时期的考课8-12
- 1 、 文成帝时期地方官员考课制度的初步形成8-9
- 2 、 献文帝时期的牧守升迁令9-10
- 3 、 冯太后听政时的考课10-12
- 二、 考课制度的确立和完备12-25
- (一) 孝文帝亲政后考课制度的确立12-16
- 1 、 地方官员考课制度的确立12
- 2 、 孝文帝时中央官员的考课12-15
- 3 、 地方属官的考课15-16
- 4 、 太和二十一年的巡方省察16
- (二) 宣武帝时期考课制度的完备16-25
- 1 、 宣武帝期间对地方官员的考课17-18
- 2 、 景明考格18-20
- 3 、 正始考格20
- 4 、 永平、延昌年间的考格20-22
- 5 、 考课品第标准和考课机构22-24
- 6 、 武人、学生的考课24-25
- 三、 考课制度的破坏25-31
- (一) 孝明帝和孝庄帝时期的考课26-27
- (二) 直接破坏考课制度的因素27-31
- 1 、 泛阶的影响27-29
- 2 、 考簿的混乱29
- 3 、 监察制他选举制的变化29-31
- 参考文献3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河;北魏监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2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12180.html